2023年底,濟南市開展防震減災基層治理現代化試點建設。今年以來,省、市兩級8個試點單位以提升基層防震減災綜合能力為目標,圍繞地震災害風險防范,強機制夯基礎,抓亮點促提升,積極推進防震減災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努力提升全市防震減災基層治理能力。

  多措并舉促“四化”提升

  濟南市積極推進防震減災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

  防震減災基層治理是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濟南市認真貫徹落實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防震減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續深化防震減災事業改革發展,以提升防震減災綜合能力為目標,圍繞防范地震災害風險,積極推進防震減災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強機制夯基礎,抓亮點促提升,著力提升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努力提升全市防震減災基層治理能力。濟南市防震減災綜合考核連續三年獲全省第一,年度震情趨勢研究工作獲全省“十連冠”。副市長謝堃代表濟南市政府在2024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進行典型發言。6月12日,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昆赴濟南調研,對我市防震減災基層社會治理、抗震設防要求審批監管、房屋設施抗震加固等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強機制夯基礎

  穩步推進防震減災基層治理建設

  濟南市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基層治理建設,多措并舉,統籌推進,著力提升防震減災基層治理能力,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納入市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健全完善市縣兩級防震減災議事協調機構,市防震減災工作專項小組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區縣防震減災工作體制機制的通知》,市縣兩級應急局加掛地震局牌子,區縣配備2-4名專職人員,防震減災工作工作基礎全面夯實。開展示范試點創建。組織市、區縣、鎮街三級開展防震減災基層治理示范創建,3個單位被納入省級試點,5個單位被列為市級試點。推進基層治理建設。制定建設方案,明確責任分工,抓亮點促提升,著力提升防震減災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全市防震減災基層治理建設穩步推進。

  廣科普多演練

  積極提升基層治理社會化水平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防震減災,科普宣傳覆蓋面全面拓展,應急響應機制逐步健全,防震減災基層治理社會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實施公眾科普。建立濟南市防震減災科學傳播師等4支隊伍,全面推進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七進”行動。開展防震減災文化建設,吸引社會公眾參與防震減災文化建設。每年舉辦防震減災知識競賽、宣講大賽、作品大賽等活動,地震科普納入黨校及大中小學教育內容,千余所中小學校、幼兒園組織開展地震應急避險演練。推行智慧科普。創新傳播形式,建立濟震融媒體矩陣,打造集“新聞+政務+科普+服務”為一體的宣傳平臺,高頻推送防震減災信息和宣傳視頻,實現科普服務轉型升級。創新科普作品,開辟“云課堂”,制作《守愛生命 與你同行》科普視頻,榮獲全省應急科普作品大賽二等獎,并被錄入學習強國平臺。加強陣地建設。創建省級以上防震減災科普宣教基地14個、市級以上示范學校585所,高標準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防震減災科普館。濟南市地震科普館年均接待參觀市民8000人次以上。推進基層科普場館建設,甸柳新村街道聯合省地震局建設“社區地震科普體驗中心”,魏家莊街道打造集參觀、體驗、訓練、研學等功能于一體的民康里“防震減災科普一條街”。做好應急準備。建立健全基層防災減災救災力量體系,完善“區縣-街道-社區-家庭-志愿者”多方參與的社會動員機制,不斷提高基層應對地震災害事件能力。全市編制各級各行業地震應急預案2900多部,每年組織市級地震綜合演練1次,重點行業專項演練不少于15次,組建省、市、縣、鎮四級應急救援隊伍及社會應急救援隊伍467支,規范應急避難場所433處。2024年開展全市首個“應急演練日和演練月”活動,貫穿市縣各級各相關部門,覆蓋住建、交通、通信等多領域,切實形成全民參與演練的常態化機制。

  嚴監管強執法

  著力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

  加強制度建設,嚴格抗震設防要求監督檢查,防震減災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加強制度建設,增強基層治理剛性力度。制定《區域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推行在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等統一組織開展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評價成果由區域內建設單位共享。市地震、發改、住建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的通知》,規范抗震設防監管。強化抗震設防要求監督管理,服務保障建設工程地震安全。嚴格落實新建工程不低于7度抗震設防的要求,地震安全性評價實現應評盡評。上半年,對111件抗震設防審批辦結項目進行動態監管,需開展地震安評的重大建設工程21個,12個建設工程直接使用區域地震安全性評價成果;采集新建、加固工程抗震設防信息791項。聚焦優化營商環境,將“地震安全性評價”納入用地清單,已為136個項目、358個地塊、1051公頃土地開展服務,助力“拿地即開工”。加強地震執法隊伍建設,強化防震減災行政執法。13個區縣(功能區)建立地震行政執隊伍,不斷夯實基層執法基礎。堅持“規范執法、惠企利民”,2023年以來,市級層面根據“雙隨機、一公開”要求對248個建設工程按25%比例進行抽查,檢查建設工程62個;采取“全覆蓋”方式,對軌道交通等27個重大工程地震安評進行跟蹤檢查;每月開展專用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保護檢查,覆蓋率達到100%。

  數字賦能提速增效

  加快提升基層治理智能化水平

  堅持數字賦能,著力提速增效,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線上線下融合互動,防震減災基層治理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推行抗震設防要求智能審管。市地震、審批部門探索形成審批監管互動機制,全面共享震害防御成果。聚焦技術創新,研發抗震設防要求審批監管系統,實現抗震設防要求智能精準審批,實時動態監管,切實做到“零跑腿”和“秒批秒辦”。該系統先后入選山東省大數據創新應用典型場景、山東省工程建設項目改革“揭榜掛帥”成果、山東省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優秀案例及山東省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全域推進審管互動,抗震設防要求智能審管已覆蓋11個區縣(功能區)。探索防震減災智慧服務。面向政府決策、重點行業和市民百姓,建設集地震信息發布、震后趨勢判定、震害風險管理、數字科普宣教為一體的數字化、智能化、集約化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臺,不斷提升防震減災智慧化服務能力。提升地震管理數字化水平。完善“網格+防震減災”群測群防體系,群測群防融入“數字社會”建設。組織全市1萬多名災害信息員及時上報風險防治、災情速報、宏觀異常等信息。地震、水文、氣象等部門聯合,共享全市230個水文及氣象觀測站點信息,提高異常核實科學性,形成減災合力。

  科技護航防震減災

  創新提升基層治理專業化水平

  強化科技創新,堅持項目帶動、試點引領,不斷推進地震監測預警和災害防治探索研究,進一步提升防震減災基層治理專業化水平。加強地震監測預警??椕艿卣鸨O測預警網絡,全市建成各類監測預警臺站97個、宏觀觀測站點93處,新建起步區地震監測預警臺,服務保障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推進地震預警研究,部署地震預警發布終端160余套,實現市級涉災部門、縣級應急部門全覆蓋;魏家莊街道根據街道實際情況和群眾需求,設計定制化街道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方案,打造地震預警示范街道。深化地震災害防治。堅持“地下搞清楚”,開展城市活動斷層探測,完成起步區、萊蕪區等14條斷裂探查工作,全市斷裂探查率近60%;啟動東部新城斷層探測項目。推進抗震加固,2018年以來已加固橋梁隧道、水庫大壩等建設工程283個。摸清風險底數,對礦山、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等2480項工程進行重點隱患核查;率先在全省完成地震災害風險普查評估。將地震災害納入濟南市災害民生綜合保險救助范圍。探索震災風險管控。開展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試點項目,在濟南黃河鳳凰大橋建設地震響應觀測與風險評估系統,進行全過程健康檢測和風險評估;印發《關于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地震災害防御工作的通知》,組織全市開展摸排評估,已摸排重大基礎設施56個。承接“城市承災體地震災害風險精細化評估”國家試點,以一街道500余棟房屋為評估對象,根據地震災害風險普查結果,確定高風險房屋清單,為高危房屋精準畫像,提出防治對策。

  下一步,濟南市將不斷推進防震減災基層治理建設,加快建成協同高效、多元參與、保障有力的防震減災基層治理體系,提升防震減災基層治理能力,切實筑牢經濟社會發展地震安全防線,為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和強省建設提供堅實地震安全保障。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據治理、數據要素×專業服務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