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大企業、事業單位:

  現將《內蒙古自治區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17年2月11日

 ?。ù思_發布)

  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信息化發展規劃

  2017年2月

  本規劃是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組成部分,是指導“十三五”期間我區信息化的行動綱領,是我區推進信息化的戰略重點選擇、重大項目安排、相關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為加快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全面提升我區信息化水平,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回顧及面臨形勢

 ?。ㄒ唬┌l展現狀和問題。

  “十二五”以來,全區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為我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2015年我區互聯網省際出口帶寬達到2341Gbps(吉比特每秒),在2010年基礎上翻了兩番;電話普及率達110%,較“十一五”末增長10個百分點;互聯網網民普及率50.3%,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41.3%;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80%;城市平均寬帶接入能力達到20Mbps(兆比特每秒),農村牧區平均寬帶接入能力4Mbps;電信業務總量達到377億元,較“十一五”末增長87%;有線電視用戶由2010年的290萬戶增加到345.9萬戶。呼和浩特市和鄂爾多斯市成為2015年度創建“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全國最大的數據中心基地在呼和浩特建成,承載能力近70萬臺服務器。開展推廣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手機電視、有線電視寬帶上網等三網融合產品,2015年全區IPTV用戶達到20多萬戶。

  2.電子政務建設成效明顯。

  自治區政務內網和政務外網為自治區本級政務部門業務系統運行提供有力支撐。環保、社保、醫療、公安、財政、稅收、工商等部門信息系統應用成效顯著。自治區政務云中心初步建成,已部署57多個部門400多個信息系統,走在全國前列。環保在線監測系統等一批業務應用系統建設成為全國試點示范。各級政務網站在推行政府信息公開、網上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內蒙古數字檔案館建成。

  3.社會領域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

  教育信息化支持了遠程教育、科學研究、教育管理、資源共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網絡平臺。醫療信息化促進了醫療、醫藥和醫保的聯動,保障了80%以上三甲醫院建立電子病歷信息系統和電子健康檔案。社保五險合一、民政低保、經適房和廉租房等民生信息系統建設加快,保障社?!耙豢ㄍā奔磿r結算覆蓋80%以上的城鄉居民。全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成效明顯。呼和浩特、烏海等市成為全國信息惠民試點城市,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海、呼倫貝爾等市成為全國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城市。

  4.兩化融合效果日益顯現。

  初步建立了兩化融合評估體系,28戶企業進入工業和信息化部貫標試點企業名單。稀土、煤炭、PVC(聚氯乙烯)、葵花籽、畜產品等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平臺發揮作用。牛羊肉全產業鏈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成為首個我國基于物聯網的畜肉產品追溯地方標準。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信息服務、融資擔保、財稅咨詢、電子商務、技術指導等全方位的服務。包頭市建成“工業云創新服務平臺”、“網絡協同制造平臺”,推動了數字化協同設計、制造、加工等應用。

  5.農牧業信息化取得進展。

  基本形成了以內蒙古農牧業信息網、“12316”三農三牧服務熱線和“農信通”手機短信服務為基礎,以微信、微博和客戶端為延伸的多元化的農牧業和農村牧區信息服務模式。一批旗縣已探索出適合本地區發展的信息進村入戶模式。初步建設了牧區全產業鏈溯源數據平臺,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等盟市50多萬只羊佩戴了電子耳標。設施農業物聯網“大棚管家”建成并得到推廣。全區建立了農畜產品市場信息采集網絡。

  6.電子商務發展迅猛。

  2015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總額1481億元,在2013年710億元基礎上翻了一番。一批本地化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交易平臺和流通企業自建電子商務平臺相繼涌現。支撐電子商務發展的物流配送、網絡支付、安全認證、信息技術服務等服務業也應運而生。呼和浩特、包頭、赤峰、通遼被列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7.電子信息產業穩步發展。

  初步形成以彩電等消費電子產品、電子基礎原材料為主,包括電子元器件、軟件開發、信息服務等門類的電子信息產業體系。蒙古文軟件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加快。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研發加快。培育引進云計算、光伏材料產業等技術領先、特色鮮明的新型產業,初步形成集聚發展的態勢。

  8.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開展了重點領域信息系統安全檢查,加強了政府部門互聯網接入與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建成了自治區政務信息安全災備中心,對17個部門的120個業務信息系統進行災備。開展了全區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摸底調查和公共服務試點示范工作。全區等級保護、密碼保障、網絡信任、電子認證、應急響應、容災備份等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快。涉密信息系統設備配置、分級保護和安全檢查等工作進一步加強?;ヂ摼W管理進一步提升,建立并完善了互聯網信息內容監測指揮和互聯網偵控系統。

  在取得成效的同時,我區信息化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應引起重視:一是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相對滯后,部門、地區和城鄉信息化發展不平衡,數字鴻溝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信息化和工業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的融合力度不夠;三是信息產業在全區經濟規模中所占比重偏??;四是電子政務縱深發展難度加大,重復建設現象依然存在,信息資源共享進展緩慢;五是網絡和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升。

  (二)面臨形勢和機遇。

  “十三五”時期,我國信息化發展伴隨著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呈現以下趨勢:黨和國家對信息化發展更加重視,經濟和社會發展更加依賴信息化快速推進,企業信息化應用更加深入,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正在加快,網絡和信息安全形勢更加嚴峻。在此背景下,我區信息化發展面臨著更大的機遇。

  一是國家信息化相關政策規劃的提出為我區信息化發展帶來新抓手。2014年中央成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將信息化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皩拵е袊睉鹇?、兩化深度融合、三網融合、信息消費、“互聯網+”行動、云計算創新、大數據戰略、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規劃的實施,都為信息化推進、信息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

  二是“四化同步”及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等的提出拓展了信息化新內容。信息化為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提供了技術、產品、系統和服務支撐,同時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的巨大需求也極大地拓展了信息化的發展空間。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也給信息化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三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涌現拓展了信息化新領域。信息技術加速演進,信息產業發展正孕育新一輪的突破,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興業態迅猛發展,為我區發展帶來新機遇和新條件。

  四是我區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結構變革對信息化發展帶來新需求。我區提出建設“五大基地”,都需依托信息化有效推進。我區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資源環境約束性增強、就業壓力加大、新增長點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促進信息化發展是提升產業層次、促進信息消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途徑。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ㄒ唬┲笇枷?。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國務院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的戰略決策、方針、政策,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建設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網絡強區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和大數據發展戰略,依托我區比較優勢,以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為主線,以強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加強信息安全保障為重點,走出一條以信息化引領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城鎮化和綠色化的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發展之路,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形成寬帶、高速、泛在、安全、先進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應用成效顯著提高,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綠色化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產業快速發展;信息消費水平明顯提高,信息化程度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1.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目標。

  ——電信普遍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農村牧區普遍享受基本電信和廣電服務。2020年,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8%以上。

  ——寬帶接入能力明顯增強。2020年,互聯網省際出口帶寬達到9000Gbps;寬帶城市用戶接入能力平均達到50Mbps,農村牧區用戶接入能力平均達到12Mbps,商業樓宇用戶基本實現1000Mbps的接入能力。

  ——互聯網普及程度顯著提高。2020年,全區互聯網網民普及率達到70%,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70%。

  ——云計算數據中心規模效應突顯。2020年,全區云計算數據中心承載能力達到300萬臺服務器,成為國家級云計算數據中心基地。

  2.信息化應用目標。

  ——政務和社會領域信息化建設成效明顯。2020年,80%以上行政審批事項和公共服務實現在線辦理,逐步實現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

  ——“兩化融合”取得成果。2020年,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生產裝備數字化程度大幅提高。

  ——農牧業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農牧業信息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農牧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基本形成。

  ——智慧城市建設覆蓋全區?;緦崿F公共服務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細化、生活環境宜居化、基礎設施智能化、網絡安全長效化。

  3.信息消費和信息經濟發展目標。

  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快速增長,信息消費規模擴大,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明顯加大?!笆濉蹦?,信息消費總量翻一番,達到1200億元。

  ——電信業務總量,2020年爭取達到800億元,年均增速16%。

  ——云計算大數據相關產業規模,2020年達到1000億元,年均增速20%。

  ——電子商務交易額,2020年達到5800億元,年均增速30%以上。

  4.信息安全保障目標。

  ——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重要信息系統和基礎信息網絡安全防護能力顯著增長,信息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容災備份、預警監測等基礎性工作明顯增強。

 ?。ㄈ┲笇г瓌t。

  1.統籌發展,突出重點。加強統籌規劃,突出行業和區域特色,通過“以化促產、產化互動”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信息化建設和信息產業發展。加強資源整合,注重集約化和平臺化建設,避免重復浪費。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統籌引導作用。

  2.融合發展,創新驅動。加強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綠色化的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軍民融合工作。不斷創新發展理念,探索信息化發展的新思路、新應用、新模式。

  3.協調發展,促進共享。積極推進各地區、各領域、各部門信息化的協調發展。鼓勵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開發等方面聯合共建、優勢互補、數據開放、資源共享。適應人民群眾的期待和需求,努力實現信息化服務普及和成果共享。

  4.科學發展,保障安全。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強網絡、數據和應用安全,建立信息安全防護體系。正確處理安全和發展的關系。

  三、主要任務和發展重點

 ?。ㄒ唬┤ν苿有畔⒒A設施建設,提升信息化支撐能力。

  大力實施“寬帶中國”戰略,以寬帶普及提速和融合發展為重點,加快構建寬帶、高速、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

  1.大力提升寬帶骨干網絡承載能力。加快寬帶骨干網絡速率提升和結構優化,擴大出口帶寬。豐富完善省際干線光纜傳輸網絡路由。加快互聯網骨干節點升級,爭取將呼和浩特列入國家級互聯網直連點,提升網絡流量疏通能力。全面推動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大規模部署。建成城鄉一體的數字化、雙向化廣電網絡。優化數據中心空間布局,提升數據計算、存儲和智能處理能力,推動數據中心的規?;?、集約化、節能化、綠色化,打造國家級云計算數據中心基地及災備中心。

  2.著力推進城市光纖改造和農村牧區寬帶網絡建設。大力推進城市公益性和商務類場所的光纖寬帶接入,持續提升光接入網的承載能力和覆蓋能力。促進光纖寬帶網絡和3G、4G、5G及WLAN(無線局域網)等無線網絡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大農村牧區寬帶網絡設施建設力度,著力推進老、少、邊、窮地區及軍地的寬帶網絡建設。

  3.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加快電信和廣電業務雙向進入,引導電信運營企業、廣電網絡公司和IT企業共同加快推動IPTV、手機電視、數字電視寬帶上網等新興融合性業務發展。

 ?。ǘ┘涌焱七M兩化深度融合,促進工業轉型升級。

  緊緊圍繞我區工業“四大基地”建設和工業轉型升級需求,以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加大“互聯網+”工業推進力度,推動傳統產業以智能化為核心的升級改造,全方位、多層次推動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覆蓋滲透、應用集成和融合創新。

  1.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全面普及。大力推廣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促進研發流程變革和模式轉型,實現多專業、跨企業研發協同創新。加快生產裝備數字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推廣能源工業智能化、原材料工業集約化、裝備制造業協同化、消費品工業精準化生產方式。全面普及PLM(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ERP(企業資源計劃)、SCM(供應鏈管理)、CRM(客戶關系管理)等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加快推動經營管理現代化進程。

  2.大力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促進研發、生產、經營管理各環節信息集成和業務協同,推動企業從單項業務應用向多業務綜合集成轉變,推動信息化應用從單一企業向全產業鏈協同創新轉變。引導制造企業建立開放創新交互平臺、在線研發設計中心,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按需、眾包、眾創等研發設計模式。支持制造企業以多專業協同和跨企業協作為重點,加快構建產業鏈協同研發體系。推動企業建立一批基于互聯網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云制造的新型制造模式。支持制造企業、互聯網企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跨界聯合,培育一批工業云、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商和眾創空間示范平臺。

  3.積極推動智能制造。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改造,打造一批數據驅動、網絡協同、精細管理的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在裝備、石化、冶金等傳統行業,推廣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3D打?。?、工藝仿真優化、狀態實施監測、自適應控制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依托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開展智慧工業園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