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建設智慧生態體系

  推動信息技術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形成覆蓋全市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絡,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加強對全市資源環境的動態監測,建立資源環境基礎硬件平臺體系和數據挖掘與決策支持體系,充分利用多維地理信息系統、智慧地圖等技術,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構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立體監控系統。逐步實現資源環境動態監測信息互聯共享,加強對全市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和大數據分析。利用智能監測設備和移動互聯網,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建立環境信息數據整合交換與共享體系及處理預案,加強對企業環保信用等數據的采集整理,實現對數據運行環境和資源的集中監控和管理。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立廢棄物在線交易系統。

  6.建設智慧旅游體系

  構建“江陰旅游”信息管理與服務平臺,實現旅游與交通、公安、商務等數據信息共享,積極推動旅游業與城市管理、公共服務實現深度融合,強化以行業監督、游客流量監測、景區舒適度預報以及風險防控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管理服務系統的開發與建設。大力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全市旅游行業的廣泛應用,引導各類旅游企業建設智慧型企業,充分發揮互聯網、微信等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靈活的營銷方式,為廣大游客提供資訊查詢、在線預訂和支付服務,建立服務智慧化、管理數字化、消費便捷化、營銷網絡化的旅游新業態。

  (五)打造智慧經濟運行平臺,助力“智造強市”

  1.推動智慧產業發展

  集聚行業優勢,重點突破電子信息產業。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著力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電子信息行業排頭兵。重點培育以新潮集團為龍頭的微電子集成電路企業,積極發展集成電路研發和芯片制造,不斷延長IC(集成電路)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等產業鏈,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化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對電子信息企業重組給予資金支持。通過政策引導,集中力量培育一批高、精、專知名企業,形成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支撐、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培育壯大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提升軟件產品市場競爭力。積極推進科技研發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平臺建設,重點打造高新技術創業園、江陰軟件園、大學生創業園等載體,加快科技孵化、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動各類行業應用軟件、多媒體軟件和嵌入式軟件的研發,增強軟件企業競爭力,培育壯大軟件骨干企業。通過引進優勢企業和高層次軟件人才等方式,大力培育本地軟件企業和創新團隊,推進本地軟件企業和傳統制造業的戰略對接。

  專欄7  智慧經濟運行平臺

  由財政局會同稅務部門組織建設稅收征管保障系統,將市各主管部門掌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各項涉稅信息,按照稅收管理的特點和要求,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傳遞與交互,從而及時準確掌握全市稅源變化情況,加強信息比對,通過對共享涉稅信息的深度挖掘利用和綜合分析應用,全面提高稅源控管水平。建設宏觀經濟運行分析應用,綜合分析經濟信息,為經濟政策提供數據支撐。建設企業運行預警應用,綜合分析企業用工、用水、用電、財務等數據,有效預判危險企業,預防社會矛盾。

  牽頭部門:經信委、財政局、統計局

  2.推動“互聯網+”新型電商發展

  加快互聯網平臺建設,推進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圍繞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和“互聯網+”發展戰略,大力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利用江陰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通過企業主體、政府支持、社會參與方式,加快推進各類型電商平臺建設和傳統企業電商化建設進程,積極培育大宗商品電商交易平臺,引導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發展。鼓勵發展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和第三方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積極引進和培育B2C(企業到顧客)、B2B(企業到企業)、O2O(線上到線下)等多種形式的電商平臺運營商。支持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新型金融組織創新開展互聯網業務。加快江陰天安電商產業園、江陰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基地、江陰電商應用人才培訓基地等載體建設,營造電商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推動互聯網骨干企業向專業園區集聚。加快發展互聯網平臺經濟,積極打造電子商務綜合平臺、專業平臺、智慧物流、互動互聯網線上線下服務、網絡化協同研發與分享機制,挖掘市場新增長點。

  專欄8  “互聯網+”工程

  以“互聯網+”為抓手,加快推進各類電商平臺建設,積極培育大宗商品電商交易平臺,引導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發展。鼓勵發展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和第三方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積極引進和培育B2C、B2B、O2O等多種形式的電商、平臺運營商。加快江陰天安電商產業園、江陰電商應用人才培訓基地等載體建設,推動互聯網骨干企業和電子商務上市公司向專業園區集聚。深化重點行業電子商務應用,以華西村商品合約交易中心、周莊金屬合約交易中心、臨港陽博大宗商品合約交易中心、江陰金三角建材市場為龍頭,建成一批以鋼鐵、化工原料、紡織面料等大宗商品為主的行業性電子商務平臺。

  牽頭部門:商務局、經信委

  3.推動智能制造發展

  推動產業鏈智能化。政務引導、企業主體,發揮大中型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下游配套企業加快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上下游企業信息系統在生產經營、質量管理等方面的有機銜接,提升產業鏈整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使企業能夠基于互聯網開展協同設計、協同制造、供應鏈協同等新型制造模式,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作,促進我市制造業向工業4.0邁進。

  推動裝備智能化和產品智能化。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引導企業推進定制化、柔性化、服務化生產模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加快重點領域裝備智能化,推廣應用數字化控制技術和裝備,實現裝備性能、功能的升級換代。推進生產過程和制造工藝智能化,重點領域試點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應用,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3D打?。┑燃夹g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推廣制造工藝仿真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等應用。開展智能工廠試點建設,選擇有條件的產業集聚區開展智能制造示范區建設。

  推動兩化深度融合。以興澄特鋼、遠景能源、中達軟塑等國家貫標試點企業為榜樣,鼓勵企業參與各級貫標、示范試點工程式建設,力爭到2020年,省市級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新增100家。積極培育行業標桿企業,國家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新增3家。充分發揮貫標、示范試點企業引導作用,帶動企業加快實施兩化融合,鼓勵企業參與相關行業兩化融合技術標準制定,推行企業對接、培訓交流和業務咨詢等服務,實現企業兩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級,開展中小企業信息化應用示范,支持中小企業參與網絡化配套協作。

  專欄9  兩化融合示范工程

  以興澄特鋼、遠景能源、中達軟塑等國家貫標試點企業為榜樣,鼓勵企業參與各級貫標、示范試點工程式建設,帶動企業加快實施兩化融合,實現企業兩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級。大力推廣智能裝備應用、物料自動輸送、生產實時調度、生產環境監測、產品自動檢測、產品自動包裝、產品信息追溯,以及CAM(計算機輔助制造)、ERP(企業資源計劃)、SFC(產品控制流程)等方面應用,實施100個以上“機器換人”自動化改造升級項目。推進企業智能升級,推動骨干企業應用制造執行系統(ME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計算機柔性制造(FMS)等技術,提高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牽頭部門:經信委

  4.推動服務型制造和綠色化制造

  加快推動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發揮遠景能源等企業的示范作用,引導企業從產品供應商向整體方案解決商轉變。引導企業圍繞用戶需求,試點C2M(顧客到工廠)模式,開展個性化產品設計、眾包設計、眾籌設計等制造新模式;引導企業拓展遠程故障診斷及維護、系統運行維護、工業咨詢設計、數據挖掘分析、設備能源管理等新業務及產品后市場服務。以冶金、新材料、紡織、電力、輕工等主要耗能行業為重點,推廣電機系統、能量系統優化等節能改造工程,推進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設重點耗能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實施能源動態監測、控制和優化管理。

  5.推動工業大數據應用

  利用大數據系統,建立相關模型,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實現各類分析、研判,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服務。建設全市工業企業大數據及開放平臺,整合工業大數據資源,通過分析、研判和數據挖掘,提供智能化服務,為各級政府和各類企業決策提供依據,為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鼓勵企業運用大數據開展個性化定制和精準營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6.加強農業領域信息化應用

  加快農村信息化發展,建設農業大數據,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打造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電商品牌、電商村鎮。建設全市農業資源數據平臺和農業科技推廣信息服務平臺,開發面向主要種養種類的技術服務系統,打造農產品流通和質量安全監控信息化服務平臺、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服務平臺,探索精準農業技術集成應用,提高農業信息化技術創新和服務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加快推動農業產業智慧化。

  (六)打造智慧民生服務平臺,建設信息惠民體系

  1.建設智慧民生服務體系

  整合為民服務的有關服務資源和應用系統,統一采集公共基礎數據,促進業務協同,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事項全人群覆蓋、全口徑整合和全區域通辦。推廣智慧社區便民服務,搭建社區信息服務平臺和服務站,發展面向家政、養老、社區照料和病患陪護的信息服務體系。鼓勵社區依托互聯網技術開展服務應用創新,探索社區服務“O2O”模式,提供“線上+線下”的綜合服務。以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為基礎,開展公共管理、社區服務、物業管理與便民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應用,提高民生服務水平。

  專欄10  智慧民生服務平臺工程

  打造“互聯網+民生”的總平臺,面向市民需求打造“一網式”、“一站式”的綜合服務總平臺。平臺建設突出服務模式革新、多元主體參與、資源開放整合,圍繞市民需求組織社會服務,在精準社會救助、智慧養老、智慧社區、社會組織云孵化、慈善捐贈等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形成一體化的智慧化民生管理服務格局。

  牽頭部門:民政局

  2.建設智慧保障體系

  推動江陰“智慧人社”建設,全面實行社會保障“一卡通”。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數據庫,全面掌握全市人力資源教育背景、就業意愿、在職狀況、社會保障及職業培訓等情況,逐步形成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分析及利用的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及時準確發布全市人才信息、就業崗位指導信息、創業載體招募信息、職業創業培訓導向信息,提高就業創業的針對性和就業質量。全面建成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層標準化服務平臺,構建線上線下的社會保障網絡,建立以全覆蓋為目標的江陰公共服務生活圈,實現“服務內容全覆蓋、服務人群全覆蓋,服務手段全覆蓋,行政區劃全覆蓋”。實現公共信息業務由互聯到互通的提升,重構業務流程,基本實現業務經辦提前預約、申請、申報網上辦理、業務經辦過程實時查詢、業務經辦結果即時發送、相關業務智能化提醒,提升服務質量。建立市人社動態預警機制,利用大數據平臺,對現有各類保險相關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形成對全市失業、工傷、社保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動態監測的預判機制,為領導決策提供相關依據。

  專欄11  智慧保障工程

  加快推進“智慧人社”平臺建設,全面實行社會保障“一卡通”,做到一號申請、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建設覆蓋城鄉的全員人口信息網絡體系,建立江陰人口公眾信息查詢系統,完善人口數量、結構、遷移、分布的監測和反饋機制,建立人口發展年度報告和影響評估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就業服務平臺,加強大數據分析,及時發布全市人才信息、就業信息、職業培訓信息等實用性指導信息,全面引導本地人員就業指向,實現智慧就業。推進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遠程和應急養老服務環境建設,提高智能化水平。建立人社動態預警機制,對我市的失業、工傷、社保及勞動關系等進行全方位的動態監測,對人力資源數據庫中的各類相關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對存在的隱患及時作出預判警示,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牽頭部門:人社局

  3.建設智慧衛生體系

  引進和培育高層次醫務人才,推進城區醫院與鄉鎮、社區醫療機構的縱向合作,建立醫技共享、資源共享的分級診療新體系,全面增強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強化疾病監測、疫情處理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提升各類醫院信息化水平,以省衛生廳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4級標準為目標,完善江陰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并開展3級標準建設試點。依托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全市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信息、醫療衛生服務資源信息共享利用。建立以信息資源縱向整合為特點的分級診療服務支撐體系,實現市民網上調閱管理個人健康信息、預約掛號、健康生活指導權威發布等服務,促進有序就醫,規范服務行為。建設江陰健康互動服務云平臺,構建不斷完善的健康管理、遠程診療、網上辦事等便民服務模式,面向居民提供連續性、多樣化的健康服務信息。

  專欄12  智慧衛生工程

  完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綜合管理六大業務功能,做到科學監管、綜合考核。優化衛生計生業務信息系統,依托人口信息資源庫,建立全市人員健康信息數據中心。實現醫技共享、資源共享的分級診療新體系,全面增強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建設全科醫生工作、公共衛生業務、健康促進等綜合信息系統,建設中西醫臨床診療知識庫,建成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醫護人員的注冊管理信息系統,整合醫政、科教、人事等業務信息系統,形成全市衛生人力資源數據庫。以網站、移動客戶端、微信等形式向居民提供就診、用藥、檢驗檢查報告、健康檔案等信息的查詢,通過移動互聯終端等方式,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康復治療服務,開展健康咨詢與評估、疾病篩查、跟蹤隨訪等。

  牽頭部門:衛計委

  4.建設智慧教育體系

  積極實施“互聯網+教育”發展戰略,建設江陰智慧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推進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智慧教師三大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實現校園信息化環境、數字教育資源、信息管理服務全面覆蓋。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實現校園網絡有線無線全覆蓋,信息化基礎設施設備達省I類標準。建成區域教學資源共享和網絡教學平臺,在優質教育資源匯集與教師教研、學生學習支持之間建立一體化的支撐和服務系統。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數字化校園辦公系統,實現全市教育數據互聯互通和教育管理業務流程信息化。推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生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水平、信息化管理和領導水平的四個“整體提升”,構建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的江陰智慧教育體系,初步形成與智慧城市建設以及教育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智慧教育體系。

  專欄13  智慧教育工程

  實施智慧教育工程,確立“一網一平臺,兩庫六系統”信息化工作新格局,即建好教育城域網、智慧教育服務平臺、教育基礎數據庫和教學資源庫,構建智慧課堂系統、智慧管理系統、資源共享系統、教研服務系統、師生應用能力培訓系統和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系統,構建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的江陰智慧教育體系。實施信息化基礎環境提升工程,各中小學?;ヂ摼W接入總帶寬不低于500M,無線網絡實現全覆蓋。實施“智慧校園”建設示范工程,全市60%以上的學校建成省級“智慧校園”。實施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立足于身份、業務、數據三方面的統一,根據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持續建好一批新的信息化應用系統。實施優質本土資源建設工程,實現教學資源建設系列化與特色化,完成微課程和資源包對中小學學科約5000個主要課時內容的全覆蓋。

  牽頭部門:教育局

  5.建設智慧文體體系

  加快推進文化和體育事業信息化,積極引導和培育互聯網環境下的文化體育創意和文化體育消費,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等建設,提高電子圖書的借閱率。提高文化設施和體育設施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重點文保單位智能防范建設。全面推進智慧檔案館建設,不斷提升檔案資料數字化比例和互聯共享水平。加強互聯網文化建設,規范網絡文化傳播秩序。實施數字家庭試點,重點推廣具有“三網融合+高清互動+智能控制”功能的新型高端數字家庭等系列產品。

  6.建設智慧追溯體系

  依據國家OID(物聯網域名)技術和規范,建立適合我市實際情況的商品OID編碼體系,在此基礎上建立全市統一的商品追溯機制。建立統一的OID公共服務平臺,對商品進行追溯,對生產經營企業進行誠信信息管理,實現政府對生產、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的有效監管,通過網站、查詢終端、手機短信等渠道,為消費者、企業、第三方組織、政府提供透明實時的追溯信息服務,推進OID公共服務平臺與市監局現有系統對接,實現全市食品藥品全品類、全流程監管。建立并完善OID公共服務平臺的接口服務體系,向技術研發企業、服務提供商等第三方支撐企業開放,建立公開透明的商品追溯環境。

  7.建設智慧養老體系

  完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和軟件技術,建立老年人基礎信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醫療護理機構等信息共享、協同服務機制。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養老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注重線上線下雙向互動與虛實交融,推進虛擬養老院建設。推動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積極構建養老、醫護、康復等相銜接的信息共享協同機制。完善社會養老服務監測系統,建設老齡人口決策支撐體系。

  8.優化農村信息化應用環境

  扶持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加強信息化在農村基層組織管理、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醫療衛生保障和農民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應用。鎮村基礎數據實現全面整合和充分共享,鎮村全面建成電子檔案、開展電子政務,推動信息服務進村入戶。加強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建設,實現全市行政村信息化公共服務網全面覆蓋,圍繞農村居民精神文化和物質生活需求推進智能家居服務,帶動信息消費。

  (七)打造智慧安全防控平臺,建設“大安全”體系

  1.建設智慧公共安全防控體系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設好“智慧安全防控平臺”,強化安全防控相關的人員信息、社會信息、互聯網信息、視頻信息等數據資源的匯聚整合、智能處理、靈活調用。加快推進全社會智慧技防監控系統建設應用,推進技防新裝備向農村地區延伸。加大城鄉結合部、農村地區公共區域監控系統建設力度,逐步實現城鄉監控一體化。開發巡防APP,推廣移動互聯群防群治作用,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安管理的積極性,建成真正覆蓋全社會的治安防控網絡。建立全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現發布平臺的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相關部門的縱橫聯通。

  專欄14  智慧安全防控平臺工程

  建成視頻監控匯聚平臺,充分整合現有的江陰市視頻專網、治安監控、車輛行蹤監控及全市政府和社會視頻監控資源,實現全市視頻監控資源的大匯聚,在此基礎上開展車輛識別、人臉識別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建設互聯網+監控的新型公共安全防控體系,綜合全市治安防控和社會治理的相關數據,開展智能分析,從而主動發現潛在風險,加強對違章違法行為的預防與處置能力,提高安全防控水平。

  牽頭部門:公安局

  2.推進智慧減災和智慧應急管理

  建立健全智慧化應急智慧體系,依托智慧城市綜合管理平臺,加強災情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整合氣象、地震、國土、消防、水利、環境、農林等相關信息發布平臺和救援服務平臺的信息與力量,構建智慧化的應急智慧體系。強化對災害信息的動態感知,推廣基于物聯網的城市災害感知網絡;強化綜合研判能力建設,建設或優化森林防火指揮平臺、地質災害防范平臺、氣象災害應急服務平臺、水利防汛應急工程等專項應急平臺,注重運用大數據等先進分析技術,有效提升潛在風險的預警預測能力。

  3.加強安全生產智慧監管

  建設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安全生產數據中心和管理平臺,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實現信息共享。完善江陰市安全生產信息系統和事故應急技術支撐平臺,重點建好行政許可、行政執法、隱患排查、危險源監控等核心業務信息系統建設。建設覆蓋市、鎮(街道)、村(社區)各級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部門的安全生產信息網絡。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創新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方式,提高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水平。

  三、保障措施

 ?。ㄒ唬娀M織領導

  成立市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市大數據管理中心、智慧城市綜合管理指揮中心、智慧政務服務管理中心,各園區、鎮(街)和部門成立信息化建設機構,構建上下聯動、部門協調、職責清晰、分工明確的工作體系。由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全市信息化建設項目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決策指導和組織協調,統籌推進智慧江陰建設各項重大任務、重點工程,全面抓好智慧江陰建設各項目標任務和行動方案計劃的分工落實,跟蹤督促各部門的規劃實施工作。優化政府信息主管(CIO)和聯絡員制度,從統籌扎口、協同實施等層面高效務實推進智慧江陰建設各項工作。

  (二)完善體制機制

  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的評估和監督檢查,建立智慧江陰建設目標責任制度,實施信息化項目績效評估管理,實施財政投資項目效益的量化考核,提高信息化項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確保信息化項目的應用效果。加強政府投資信息化建設項目的統一審核與管理,建立健全項目預算、建設、運營維護等管理制度,完善項目預審核、工程監理、驗收、評估、審計等工作機制。建立全市信息化建設分工合理、權責明確的協調推進機制,提高對信息化建設統籌協調和引導發展的能力。制定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大數據中心管理規范、政務及公共服務業務協同標準等管理制度,制定智慧城市各項技術標準規范,建立健全網格化服務管理機制和網格工作人員管理機制,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設動態考評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在遵照國家和省現有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前提下,制定鼓勵軟件產業、兩化融合、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社區信息化、公共服務和信息服務業發展的配套優惠政策,探索建立適應我市信息化建設進程的政策保障體系。

  (三)強化人才保障

  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引進和重點培育高層次、領軍型、復合型人才,以引才促項目,發揮各類學術團體、中介組織作用,建立高端人才引進的有效渠道,探索創新靈活的聘用制度。對比周邊城市,針對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的高端人才出臺有競爭力的獎勵政策,幫助其解決戶籍遷移、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問題,為我市信息化建設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持。充分發揮地方院校作用,加強信息化基礎人才培養,大力支持社會力量培養信息化人才,建設信息化保障隊伍。定期邀請國內外高等院校、著名企業來我市對信息化建設人員開展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舉辦信息化建設專題講座。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組成“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參與市信息化建設發展戰略制訂、關鍵技術攻關和重點工程項目方案評審等工作。推進農村信息化隊伍建設,開展農村信息化普及培訓,提高農村信息化應用能力。

  (四)加大資金保障

  加大財政對智慧江陰建設的投入,對符合條件的智慧江陰建設項目和智慧產業實施精準投入,對民生項目、公益項目給予重點扶持。營造信息化建設多元投資環境,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其他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市場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設投融資機制,引導社會資金參與信息化項目建設,推動社會各方參與兩化融合示范應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專業化運營維護等信息化服務。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運作模式,鼓勵企業投資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政府通過建設轉移、購買服務等方式獲取信息化服務,減輕財政一次性投入壓力,降低建設和運行成本,提高信息化建設和運行效率。吸引有經驗有能力的企業投資建立城市運營實體,嘗試建立信息資產經營主體,開發公共信息資源,發掘商業價值,為信息化建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撐。

 ?。ㄎ澹┘訌娦畔踩U?/strong>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運營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落實信息安全管理責任制。強化信息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高質量的數據安全災備平臺,各應用系統要普遍建立容災備份體系,重要信息系統做到信息安全保障系統與應用系統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和同步發展。切實維護網絡空間安全以及網絡數據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提高維護網絡空間安全能力。完善信息安全監控體系,高度重視信息安全應急處置工作,制定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提高對信息安全事件的防范和應對能力。建設網絡信任體系,在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活動中加強CA(數字證書認證中心)認證等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運用。加強對全市機關工作人員和重點企業人員開展信息化業務培訓和信息安全培訓,構建良好信息安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