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進智慧社會管理服務,助力“智慧嘉峪關”建設
構建智慧化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體系,提升社區綜合信息服務水平,推動社區三維立體數字化監管,建設智慧社區。推動地理信息與人口信息的對接,為教育、醫療、民政等各行業領域提供基礎服務,推進社區家庭的智慧管理,為政府各類救(援)助提供決策支持。推進水、電、燃氣和通信等公用事業賬單電子化,加快推行城市一卡通。建設信息無障礙通道,推廣特殊人群終端設備,提升特殊人群生活質量。
加速推進“智慧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提高學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強中小學校園的立體化智慧管理。建設不同教育類型的優質教育資源庫,推進優質教育資源校際共享及開放,深化“數字課程資源+移動學習終端+教育服務平臺”的模式。推動建立市民在線學習、終身學習檔案。
面向醫療、健康、養老等民生領域,推進“智慧民生”。完善醫療信息化體系,強化醫療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建成覆蓋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網絡。引入“協同醫療”服務,推廣“互聯網+醫療”模式,推動醫療、管理、監督等環節的協同。推進養老及健康服務信息化,提供集信息查詢、檔案共享、服務預約等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推動醫療大數據研究和應用。建立完善食品藥品信息化質量監管和追蹤溯源體系。
推行“智慧市政”、“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提高城市建設、管理和運營信息化水平。推動社會管理及相關行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實現城市綜合管理、突發事件應急指揮以及行政執法指揮的智能化。加強交通信息綜合服務能力,完善交通狀態信息采集、發布和利用機制,為全方位交通管控與決策、公眾出行提供支持。推進基于物聯網的“智慧物流”建設。
推進生態環保信息化建設,升級改造污染監控基礎設施,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提供信息支撐。實施重點生態和環境節點的智能監控,推進城市的綜合能耗智能監測。推行智慧化環衛綜合管理,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社區固體廢棄物分類試點的全過程監測分析。
專欄3社會管理服務智慧化建設工程
——推廣智慧公共服務。升級三維嘉峪關集成管理應用系統,整合社區綜合信息服務、電子賬單服務、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服務、人口地理信息服務和全員人口數據庫(WIS)拓展應用等相關系統和平臺,融合視覺輔助、在線語音、殘疾人手語溝通等無障礙信息交流功能。完善與整合社區、交通、社會治理等各類視頻監控系統,形成一體化的視頻監控體系。建設推廣“一卡通”系統,集成各類社會事務和公共服務的快速結算和支付服務。開發基于檔案信息資源的服務和應用。
——推進智慧教育。實施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提升各類學校出口帶寬和無線網絡覆蓋度。實施中小學精品錄播教室全覆蓋項目,建設輻射全市中小學的雙向視頻教學會議系統。開發推廣“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空間人人通”應用。建設或入駐智慧教育云平臺,開發引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行業培訓數字化資源,建設完善網上圖書館、網絡教室、網絡虛擬實驗室,建設優質教育資源推送平臺。
——推進智慧民生。整合醫療、衛生、健康信息,建設覆蓋醫療、醫保、醫藥和公共衛生領域的綜合信息共享和服務平臺,建設醫療衛生輔助決策和協同醫療服務系統。開發“數字醫院--掌上醫療”等移動醫療產品,開發就醫全流程移動服務應用。建設市民健康“一站式”服務平臺,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業務信息平臺。完善社會、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食藥品質量溯源安全電子監管平臺。
——智慧市政與交通建設。建設集管網、排水、地下空間等重點市政設施網格化管理為一體的智慧市政綜合管理平臺。實施智慧交通,建成集約化的智能交通運輸服務與管理體系,建設基于物聯網的交通信息自動采集和自適應交通控制系統。
——智慧物流建設。發揮嘉峪關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圍繞嘉峪關市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國際航空口岸和空港物流園、蘭新鐵路嘉峪關大草灘直通場及鐵路物流中心等建設項目,建設物流公共服務平臺,開發智能倉儲服務,完善物流管理與跟蹤溯源等體系,對物流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進行采集、分類、傳遞、匯總、識別、跟蹤、查詢等處理,加強物流的全過程控制和科學決策,實現智慧物流。
——智慧生態和環境建設。實施智慧生態文明試點工程,建設關鍵生態節點和要素的感知網絡,開發部署智能生態監測與分析、輔助決策等大數據應用。開發城市綜合能耗智能監測應用、環衛智能綜合管理平臺以及固體廢棄物分類試點的全過程監測系統。
(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促進工業轉型升級
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互聯網+協同制造”、綠色制造及服務型制造。依托酒鋼公司等龍頭企業,完善工業互聯網、工業云等工業信息基礎設施,加速裝備智能化改造及工業過程智能控制系統應用。面向鋼鐵、有色、裝備等行業,加速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促進上下游行業在研發、制造、服務等環節的有效協同,探索云制造、云設計等新模式。面向高能耗行業企業,推廣綠色制造,實行能耗的智慧監控以及能源的科學決策,加強資源循環利用和工業節能減排的信息支撐技術研究。引導服務型制造創新,支持制造企業基于互聯網向服務環節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在線監控、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等新業務,壯大制造服務業。
依托嘉峪關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加強“兩化融合”示范。加強新型信息技術在園區管理、企業服務、產業轉型等方面的應用,推動工業園區建成低碳園區、智慧園區。組織企業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達標,全面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形成企業信息化建設診斷咨詢的市場化服務機制。
推動信息產業與“兩化融合”的良性互動發展。圍繞支撐“兩化融合”的軟件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工業互聯網技術,加速技術研究、軟件研發、系統集成和信息服務模式創新,培育壯大一批IT企業,帶動信息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高“兩化融合”支撐能力。鼓勵“兩化融合”行業企業挖掘生產經營各環節的關鍵問題,與IT企業共設研究課題和信息產品研發項目,促進我市信息產業的內涵發展。
專欄4 兩化深度融合推進工程
——智能制造推進。面向鋼鐵、鋁產品深加工等重點支柱產業,在酒鋼公司、東興鋁業等工業企業,實施制造設備和過程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實施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項目,深化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CAD)的應用,全面推廣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在各生產工序深度應用制造執行系統(MES)、協同與敏捷制造(C&AM)系統,開發實施流程型行業的全過程監測管控系統,推廣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力爭建設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與創新推廣中心,實施智能工廠(車間)示范工程。在酒鋼公司等企業內部,建設私有云平臺,整合物理數據中心資源。
——協同制造深化。實施鋼鐵、有色、裝備制造、建材等行業的“互聯網+協同制造”推進工程,設立產業鏈各環節協同模式研究項目,建設“互聯網+協同制造”公共服務平臺。爭取能源裝備制造、有色新材料等企業項目成為全省互聯網融合創新試點建設項目,建立行業化協同制造和技術創新示范園。推廣柔性加工單元、柔性制造系統以及流程制造、離散制造和柔性制造。
——綠色制造推進。依托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實施制造工藝綠色改造項目。設立綠色產業鏈智能檢測研究課題和評估項目,在高能耗行業企業中,引進、研發智能化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推動能源信息采集、分析、處理、監控、預測以及能源審計和決策的一體化管理。建設三廢在線監測平臺。
——服務型制造創新。在制造業企業中,依托云計算和大數據平臺,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整合和深度利用項目,開發應用面向生產組織全過程的決策服務,開發個性化產品及服務。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開發產品故障預警、遠程維護、質量診斷、遠程過程優化等在線增值服務,拓展產品價值空間?;诨ヂ摼W聚集共享要素資源,進行產品業務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實現從制造向“制造+服務”的轉型升級。推動工業大數據應用示范,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創新。
——信息產業與“兩化融合”雙向促進。圍繞支撐“兩化融合”的智能軟件與控制設備、行業大數據分析系統等信息化產品,面向智能裝備集成等信息化技術,培育一批IT骨干企業。研究跟蹤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通信、3D打印以及量子通信等技術,夯實信息產業規?;l展基礎。制定中小微IT企業的扶持制度,壯大信息產業規模。
?。ㄎ澹┩苿又腔畚幕瘋鞒信c旅游,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大力推進智慧文化傳承,壯大文化產業。依托互聯網、移動APP等新媒體手段,強化“艱苦奮斗、開拓創新、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嘉峪關精神、社會正能量以及絲路、長城等特色文化的宣傳。加速特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進程,推動公益性文化機構的數字資源整合,依托大數據技術和平臺,實現數字文化資源的多維挖掘和集約化管理,建設覆蓋全市的多級文化網絡。鼓勵、支持“嘉峪關在線”等文化創意企業,推進特色文化創意產品資源建設,壯大文化創意產業。運用虛擬體驗等信息化手段,推進絲路、長城文化傳承展示。開展關城世界文化遺產的智慧化保護研究。
大力發展智慧旅游,構建智慧旅游營銷、服務和管理體系。依托公共大數據服務平臺,完善智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旅游資源的數字化整合,融合特色文化數字資源,挖掘和開發優質旅游文化產品,提升旅游管理、服務和智能決策水平。加速與國內外知名旅游信息平臺的對接,推行涵蓋旅游管理服務各環節,吃、住、行、游、購、娛一體的綜合信息服務。依靠互聯網、移動APP、微信等新媒體手段,推廣自駕游服務、游客行程管理等信息化應用。提高旅游區的智能化監管和智慧化應急聯動,建設嘉峪關關城、方特等智慧旅游景區,建設智慧旅游示范村。
專欄5“智慧文化傳承與旅游”推進工程
——“智慧文化傳承”推進。完善公共文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新媒體平臺。圍繞嘉峪關精神、絲路文化、長城文化以及其他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合,建設特色文化資源庫,開發絲路、長城文化創意及產品。圍繞討賴河新區文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實施數字動漫、工藝美術、創意設計、數字傳媒等新興文化創意項目。研究關城世界文化遺產智慧化保護以及其他重要人文古跡的智慧保護和歷史再現技術。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以及面向“地繃子”、“大鼓輪車”等民間藝術的虛擬體驗平臺。
——“智慧旅游”建設深化。圍繞河西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公園、絲綢之路文化博覽園建設,實施旅游、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整合項目。圍繞嘉峪關大景區建設和旅游跨區域合作,實施旅游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項目,開發旅游線路產品動態優化平臺和主動推介服務,建設虛擬旅游體驗中心,開發旅游文化動漫、移動App等信息化產品。部署關城、方特等旅游區的三維立體感知系統、應急聯動系統。建設旅游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旅游客情統計分析系統,加速與國內知名旅游信息平臺對接。開發自駕游服務、手機導游助手等旅游信息化服務。
?。┨嵘r業農村信息化水平,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生產模式創新,促進精準化農業生產。結合我省“365”現代農業發展行動計劃,立足我市農業生產經營特點,加強物聯網、空間信息、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的在線監測、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快發展綠色種植、優質果蔬、釀酒原料、規模養殖等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精準化。
推廣智慧化農業經營。推動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加速電子商務向農業生產經營各環節的滲透,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支持企業及農民合作組織參與涉農電商平臺建設。加強農業生產、物流配送、市場管理和交易等各環節上的信息共享,推行農產品質量智能監測和跟蹤,提高農業經營信息化水平。利用互聯網技術,依托正大、宏豐、興盛啤酒花等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副產品的信息化經營。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構建智慧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深入實施農業信息化示范工程和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設,加強信息技術在四化同步、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產業升級等方面的推動作用。
提高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水平,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管理的透明、開放、民主。
專欄6 農業農村智能化建設工程
——精準化農業生產。在蔬菜、優質林果、釀酒原料等農業特色支柱產業中,推廣應用智能傳感器、衛星遙感、地理空間系統等技術,增強對農業生產的精確監測能力。實施農業設施和裝備的智能化改造和推廣工程。在三鎮農業大棚推廣日光溫室大棚管家和視頻智能監控,為高效生產和管理提供信息技術支撐。建立滴灌、肥料自動分解轉化、遙感農情監測等新技術的試點應用,建設一批示范性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開展物聯網試點。推動設施農業的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
——智慧化農業經營。推動特色農產品入駐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休閑農業等信息服務平臺,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開辦“農家網店”,發展特色農產品在線營銷。推廣基于電子商務的“農資下鄉”、“農產品進城”模式。構建以“企業+農民合作社+基地+農戶”為形式的網絡化經營體系。建成與全省相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包裝標識、索證索票等監管機制,提高農產品監管水平。
——構建智慧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加快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二期建設,推進“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構建涵蓋信息服務、生產調度、經營管理、資源利用等功能的嘉峪關農業大數據應用,推動涉農信息資源整合。以野麻灣高新農業示范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和關城景區為依托,建設特色生態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向公眾提供全面、詳實、及時的農村特色產業信息和在線交易。
——“美麗鄉村”信息化建設工程。建設和完善農村信息化管理與服務體系,開發和利用農村管理與服務云。實施農村信息網絡工程,建設一批具有特色的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的示范基地。建設標準化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人才培訓信息化平臺,培訓農村信息化人才。
?。ㄆ撸┐罅Πl展網絡經濟,打造信息消費增長極
開發云服務消費市場,推進“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建設。開發云服務資源,推動云基礎設施、平臺及軟件服務消費,形成云服務消費市場,挖掘我市信息消費潛力,豐富信息消費內容,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產品與服務供給能力,改善消費環境,建立促進信息消費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培育數據及數據深加工產品消費。支持廣電、移動、聯通、電信嘉峪關分公司等企業面向消費者建設和開放各類產品展示體驗中心,提供各類新型信息服務和信息產品的體驗服務,面向用戶提供多樣化的IPTV、有線電視寬帶上網、手機電視等信息服務,促進信息消費,培育、拓寬信息消費市場。
分享經濟。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平臺推進各類產品信息、消費信息等實現人人分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系,發展分享經濟,打造互聯網思維下的協同消費商業模式。
專欄7 信息服務促進工程
——大數據與云服務消費推廣。推進政府及部門信息資源共享開放,開發面向特定行業領域和用戶群的大數據服務。實施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探索數據資源交易模式,建立市場認可、可持續發展的信息消費市場環境。開展信息消費統計監測,制定信息消費統計分類和標準,細化各類指標,建設信息消費統計平臺,開展信息消費統計和監測,積極引導信息消費。
——數據深加工產品消費提速。深度加工政務和行業開放數據,生產針對公眾衣食住行以及行業需求的信息產品。挖掘我市旅游文化、特色農產品等相關的數字化資源,開發相應數字深加工產品。加工生產數字圖書、動漫、移動App以及市場預測、投資環境和投資決策等方面的信息產品和服務。開發基于移動終端和數字電視的各類增值信息產品。推廣信息產品消費,創新城市信息消費體驗新模式。
——分享經濟形態培育。借助大數據平臺,實施分享經濟誠信體系建設項目,構建要素共享、信息共享、平臺共享、創新共享、收益分享以及風險共擔的分享機制。依托互聯網,在房屋租賃、交通出行、家政、酒店、餐飲等領域,推廣分享經濟模式,建設分享經濟公共平臺。建設適應新常態的分享經濟監管和治理模式,建立多方協同治理機制,完善法規,保障分享經濟的快速發展。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打造經濟新增長極。加快和深化商貿、工業企業、民生等領域電子商務應用,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縱向延伸,發展社區電子商務,推動跨界、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創新電子商務模式,建設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促進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使之成為促進創業、穩定就業、改善民生服務的重要平臺,助推我市經濟結構優化。開展與電子商務直接相關的融資擔保、創新創業、信息咨詢、法律維權、人才培訓等業務,為電子商務創業主體提供專業化服務。加強電子支付宣傳引導與推廣,完善監管制度,加強風險控制與防范,建立電子支付信用體系。
專欄8 電子商務推廣工程
——行業電子商務推廣。加快商貿領域電子商務應用,支持餐飲、娛樂、生活服務類等商家利用淘寶網、騰訊網、京東商城等開設網絡旗艦店、專賣店,推動移動電子商務發展,開展網絡團購業務;完善“嘉酒視窗”、“眾恒盛世”、“美嘉優購”等本地電子商務平臺服務功能,發展電子商務服務業。深化工業企業電子商務應用,優化企業的供應鏈和價值鏈;推動酒鋼公司等各類大中型企業建設線上、線下協同的電子商務應用系統及平臺。支持發展面向個人消費的電子商務應用,建設“嘉峪關網上商城”,鼓勵企業、市民依托淘寶網、京東商城等電子商務平臺開展我市大漠風雨雕、夜光杯等旅游產品。在農村推廣“一村一店”模式,實現油桃、西瓜、葡萄、洋蔥等特色水果蔬菜的網上銷售。
——跨境電子商務拓展。鼓勵企業通過設立“海外倉”、體驗店和配送網店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體系。鼓勵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提供通關、物流、倉儲、融資等全方位服務。推進跨境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創新,鼓勵銀行、支付機構依法開展跨境電子支付業務。
——電子商務示范工程。建設集商品貿易、平臺建設、物流配送、融資支持等多功能、多業態為一體的電子商務園區。建設市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創業孵化基地,支持本土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電子商務自營平臺。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和示范基地。開展電子商務示范工程(示范基地、示范企業、示范鎮、示范村),制定電子商務創新試點認定標準與管理辦法。
(八)加強網絡空間安全防護,構筑城市信息安全屏障
貫徹落實網絡空間安全相關國家戰略及我省有關制度,細化落實我市公共信息系統隱私保護、突發事件處置和大型活動信息安全保障等相關規定,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網絡安全審查和監督機制、數據安全防護和災備體系、網絡安全應急和管控體系,完善密碼保障、身份認證、保密監管、監測評估和監測預警等技術支撐體系,推動網絡安全綜合防控。建立互聯網有害信息集約采集和共享協作機制,提升互聯網執法能力,強化運營商和內容提供商的網絡監測和信息審核義務,推行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絡實名認證服務。
強化網絡空間凈化工作,依靠多種媒體和途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強化網絡行為的法律和道德約束,維護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推動網上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輿情引導和監控,健全網絡輿論分析、研判和引導機制,提高政府的網絡有效發聲能力。以多種途徑和形式,提高全社會的信息安全意識,拓寬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訴和舉報渠道,凈化網絡環境。加強大數據在社會安全風險感知和防控中的深度應用。
專欄9 網絡空間治理深化工程
——網絡空間安全保護。建設完善信息安全測評、認證和信任體系,實施對核心網絡、業務系統、服務平臺、數據庫和政府網站的安全和隱私保護評估,實施涉密行業和部門、涉密信息系統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與認定。建設電子認證注冊服務點,強化政務網絡的電子認證機制。建設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和分析平臺、網絡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平臺,建設互聯網安全監察數據中心和數據鑒定實驗室,建設市級政務外網安全監管平臺和安全接入防護系統,擴容電子政務災備中心,加強政務內網的安全管理和防護。
——網絡空間凈化。落實和完善網絡空間凈化的相關政策法規和執法標準,制定依法、文明上網規范。建設網絡空間秩序宣傳平臺、移動App,普及網絡空間行為規范。對接“甘肅地區聯合辟謠平臺”,結合本市各部門的微博微信群、公眾號、“96377”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打造覆蓋全市的政務新媒體集群矩陣,強化輿論引導能力。建設集網絡輿論分析、研判和引導于一體的輿情監控平臺。依托互聯網,定期開展信息安全活動周、技能競賽和講座,提高公眾的信息安全意識。
四、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做好頂層設計
加強組織領導,健全信息化組織管理體系,發揮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門對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綜合管理職能,成立大數據社會服務管理局;將信息化建設工作納入“一把手工程”,在市信息化領導小組指導下,統籌全市智信息化建設工作,統籌政府各部門的信息化管理、建設、監督、執法等工作。做好頂層設計,強化組織管理,統籌規劃全市信息化建設,避免重復投資和重復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加強項目建設監管;強化績效評估,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設績效評估體系,將信息化項目建設、信息化推進工作納入對各區和市政府有關部門的考核內容,將信息化項目建設運行的績效納入行政效能監察范疇。
?。ǘ┩晟普叻ㄒ?,拓寬投融資渠道
全面落實加強網絡信息保護和信息公開有關規定,加快推動制定網絡安全、電子商務、個人信息保護、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措施,完善在電子商務發展、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利用和加強信息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網絡空間治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政策法規;在信息化標準化領域建立政府與企業以及其他組織之間的協調機制;加大政府部門采購云計算服務的力度,探索基于云計算的政務信息化建設運行新機制;加強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宣貫、培訓和推廣。積極爭取國家、省級資金支持,充分利用政府相關發展專項,推進信息化相關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及其示范性應用,發揮財稅政策杠桿作用,加大市場投入力度,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向信息化建設相關領域傾斜。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中,積極推進PPP融資模式,探索財政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貸款貼息、資本金注入、服務外包補貼、融資擔保等政府資金支持方式,創新信息化投融資機制,形成政府引導、企業投資、金融機構和其他社會資金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投資模式。
(三)營造開放包容環境,推進數據資源共享
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減少事前準入限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破除行業壁壘,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在技術、標準、監管等方面充分對接,積極營造互聯網公平競爭環境;加快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完善信用支撐體系,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有力支撐。大力推進政府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建立數據分級制度和開放共享制度,建設政府數據開放平臺,推進政府和公共信息資源的統一匯聚和集中開放,促進互聯網應用創新。
(四)強化創新驅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積極構建產學研用結合的信息化產業創新網絡和技術創新聯盟;培育創新載體,支持信息技術領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平臺建設;針對智能制造、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積極引進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積極構建在線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提升知識產權服務附加值,引導企業制定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和運用。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進機制,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促進成果產業化,與社會資本建立從事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基地,促進產業鏈與技術鏈的融通;搭建并成立企業科技公司平臺,推進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的改革試點,允許科研人員持有股權和期權,釋放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
?。ㄎ澹┘訌娙瞬排囵B,提升智力支撐能力
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加大對公務員以及領導干部的信息化培訓力度,培養基層信息化推廣帶頭人,將互聯網復合型人才、網絡空間與信息安全人才納入全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采取多種方式,引進和培養一批信息化領域高端人才,吸引互聯網領域領軍人才、特殊人才、緊缺人才在我市創業創新和從事教學科研等活動。鼓勵嘉峪關市委黨校、嘉峪關行政學院、甘肅鋼鐵冶金學院、嘉峪關電大等院校面向市場需求開設新一代信息技術、信息化管理方法與理念、大數據相關專業課程,對大數據產業所急需的初、中、高級人才進行專項培養和培訓。組織市直各部門、重點企業信息化管理人員到國內重點院校進行訂單式培訓,定期邀請知名學者在我市開展信息安全、大數據、物聯網等相關技術講座,提高全社會的信息安全意識與信息技術素養。鼓勵有條件的大數據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教育實踐和培訓基地,加強各類人員信息化應用能力的培訓,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推進信息專業技術人才培訓。
(六)強化規劃實施,加強監督檢查
強化規劃實施,在市信息化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編制本規劃落地實施方案,分年度制定工作計劃,明確分工,落實責任,科學組織,建立規劃實施的動態評估、滾動調整和監督考核機制;加強信息化建設項目和部門應用的績效評估,績效考核結果納入部門實績考核內容,并作為下一年度信息化項目立項審核的依據。加強監督檢查,各部門要依據本規劃的總體要求,制定信息化發展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做好與相關領域發展規劃的統籌協調和銜接工作,切實落實規劃的目標和任務,對工作推進不力及績效考核不合格的予以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