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西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18—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2018年8月29日

  廣西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18—2025年)

 序 言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更高級經濟階段,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應用,不斷提高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方式與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基礎部分,即信息產業,具體業態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信息通信業等;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即傳統產業由于應用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產出增長和效率提升,具體業態包括以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工業融合新業態,以精準農業、農村電商等為代表的農業融合新業態,以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為代表的服務業融合新業態。

  數字經濟作為經濟增長新動能的作用日益凸顯,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當前,各國紛紛制定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積極搶占全球競爭制高點。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迫切需要,是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分析當今世界經濟格局變革新趨勢,著眼中國經濟社會邁入新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2018年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要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推動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目前,我國正大力推進實施網絡強國、創新驅動發展、大數據、“互聯網+”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多個省區市已出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對數字經濟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當前,廣西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培育增長動力的關鍵期,同時也迎來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的重大機遇。發展數字經濟,以數字化豐富要素供給,以網絡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以智能化提升產出效能,有利于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激發創業創新活力,對于我區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通知》(桂政發〔2016〕9號)、《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深入實施大數據戰略加快數字廣西建設的意見》(桂發〔2018〕16號)等文件精神,特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18年至202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ㄒ唬┌l展基礎。

  1.數字經濟規模偏小增速突出?,F階段,我區數字經濟發展在全國處于中游水平,與國民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基本一致。數字經濟規模與領先省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偏低。2017年,我區數字經濟規模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約為25%,低于全國32.9%的平均水平。隨著中國—東盟信息港等重大戰略實施推進,我區數字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大幅提升。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8年)》,2017年我區數字經濟規模增速高達27.1%,領先于全國大多數省區市,處于第三位??傮w來看,我區當前數字經濟發展雖相對落后,但也表現出向全國中上游進一步躍升的勢頭。

  2.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升級。我區積極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17年底,建設光纜線路長度109萬公里,互聯網省際出口帶寬702萬兆,全區基礎電信企業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達968萬戶,光纖到戶用戶占比達到83.5%,100M及以上用戶占比達到32%。建設4G(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基站9.5萬座,移動互聯網用戶達3713萬戶,4G移動寬帶用戶占71.4%。在國際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聯通已在南寧建成面向東盟國家的區域性國際通信出入口,中國—東盟區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設加快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應用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物聯網終端用戶達到206萬戶,中國—東盟華為云計算及大數據中心加快建設,總建筑規模達到6萬平方米,全區企業云計算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3.信息通信產業規模穩步增長。我區發展形成以電子信息制造業為主導,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信服務業為持續增長點,以電子商務、大數據為發展突破口,軟硬兼備、相輔相成的產業發展格局,為廣西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基礎。近年來,信息產業總體規模穩步增長,以北海、南寧、桂林3個城市為區域中心初步形成集聚優勢。2017年,全區電子信息制造業總產值達2400億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45.05億元。全區電信業務總量累計完成712億元,同比增長82.9%;電信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39億元,同比增長10.4%;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99億元。

  4.數字融合應用取得積極成效。我區積極推進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融合應用,取得積極成效。制造業方面,我區兩化融合指數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地區前列,柳州、桂林建設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點城市取得明顯成效。農業方面,圍繞農業生產指揮調度、農產品質量追溯、農情調度、農業信息采集報送等建成一批數字化應用系統。電子商務方面,大力推行“電商廣西、電商東盟”工程,2017年全區電子商務交易額達7000億元。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南寧、柳州等7個城市、城區、縣及鎮進入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南寧、桂林、梧州等市進入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名單。

  5.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深入推進。依托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我區與東盟國家的數字經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A設施方面,亞歐5號、亞太直達、亞非歐1號3條國際通信海纜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國—東盟信息港信息通信樞紐已初具雛形,為數字經濟交流合作奠定基礎。支撐載體方面,我區積極與東盟國家合作建設一批數字經濟相關的產業園區和基地,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中國東興—越南芒街跨境經濟合作區、中國—東盟網絡視聽產業基地等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應用平臺方面,2017年中國—東盟跨境結算子平臺已建成并在邊民互市貿易中投入使用,中國—東盟商貿通平臺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2018年數字經濟試點重大工程。

  6.存在問題。近年來,我區數字經濟整體呈現加速發展態勢,但仍然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是全區對數字經濟的認識不足,各級人民政府重視程度有待加強,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待提升。二是數字化基礎支撐能力不足,信息基礎設施總體發展水平難以滿足未來數字經濟發展需求,數據資源尚未有效歸集和有序匯集,業務系統缺乏統一建設標準,大數據綜合利用能力未能充分發揮。三是數字技術產業基礎較為薄弱,電子信息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不高,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總體規模偏低,缺少平臺型龍頭企業,對數字經濟發展的驅動能力不強。四是人才智力資源緊缺,數字經濟發展所需的融合型、實用型人才缺口較大,培養體系尚未建設完善。五是政策和治理體系有待優化,亟需為我區數字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有利環境。

  (二)面臨形勢。

  1.發展數字經濟成為全球共識。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新舊交替階段,傳統經濟發展持續低迷,數字經濟則呈現蓬勃發展趨勢,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后的第三經濟形態。在全球信息化進入全面滲透、深度融合、加速創新的大背景之下,數字經濟正在成為創新經濟增長的強大動能,不斷為全球經濟復蘇和社會進步注入新的活力。發展數字經濟,有利于促進包容和可持續增長、提升社會福利與人民生活水平、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成為連續三屆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的關鍵議題,上升為全球多個國家的國家戰略??傮w看來,發展數字經濟是大勢所趨、全球共識。

  2.國家和自治區加大戰略支持。我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G20杭州峰會、世界經濟論壇、黨的十九大等重要場合上的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要把握好數字經濟帶來的機遇,做大做強數字經濟。2017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制定發布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的部署。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之下,我區陸續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桂政發〔2016〕59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西政府系統電子政務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桂政辦發〔2016〕179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西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桂政辦發〔2016〕140號)、《廣西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桂政發〔2018〕24號)等相關政策或規劃,為全區數字經濟加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3.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前景廣闊。近年來,東盟國家對數字經濟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在智慧城市、移動支付等領域布局持續增強,已形成巨大的市場需求。我國憑借數字技術方面積累的相對優勢,將助力東盟數字經濟發展。我區是我國唯一與東盟陸海相連的省區,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近年來,圍繞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廣西的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的“三大定位”新使命,我區積極推進與東盟國家在數字經濟方面的溝通,成為中國與東盟數字經濟雙向交流合作的重要支點,為數字經濟開放發展提供重大機遇。

  4.面臨挑戰。在把握機遇的同時,廣西數字經濟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一是數字經濟加速創新帶來的挑戰。數字經濟領域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理念創新不斷加速,而廣西人才、技術等方面支撐能力不足。二是傳統產業結構特點所帶來的挑戰。相比發達地區,我區第一、第二產業比重高,第三產業比重偏低,數字經濟在一二產業的總體發展相對滯后。三是區域競爭加劇帶來的挑戰。我區周邊省市正在不斷加大數字經濟布局,將形成更為激烈的區域競爭格局。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開放帶動、市場主導、重點突破、特色發展,以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主線,以做強中國—東盟信息港為戰略支點,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夯實完善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和治理體系,打造面向東盟的數字經濟合作發展高地,構建形成具有廣西特色的數字經濟生態體系,推動我區經濟發展由投資驅動、資源驅動向數據驅動、知識驅動轉變,為扎實推進富民興桂事業、奮力譜寫新時代廣西發展新篇章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系統布局,統籌推進。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加強體系化部署,有序推進產業、創新、市場和治理體系建設,構建廣西數字經濟生態。深化部門協調和區市聯動,引導各市合理布局,加強產、學、研、用協調發展,形成差異布局、協同共進、分工合作的良性局面,凝聚合力推動廣西數字經濟加快發展。

  ——突出特色,強調融合。發揮我區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鼓勵各市根據各自特色特點聚焦重點領域,集中要素資源,形成廣西特色鮮明的數字經濟比較優勢。把握產業融合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地位,堅持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支撐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頂層設計和規范引導作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各領域數字化產品培育和應用示范,為數字經濟發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把改革創新貫穿發展全過程,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破除不利于數字經濟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數字經濟技術、產品、管理、服務、模式等多種形式創新,堅持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積極作用,全面提升協同創新能力,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開放帶動,合作共贏。立足“三大定位”新使命要求,以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為抓手,全面深化開放合作,加強與東盟沿線國家數字經濟合作和面向東盟的產能輸出,推進與粵港澳、長三角和西南中南等地區的產業合作,促進對外開放和對內合作的互動,加快培育發展開放型數字經濟。

  ——綠色低碳,安全可控。堅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強化以數字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資源共享集約,實現數字經濟發展規模、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統籌協調好發展和安全之間的關系,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推進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加快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在發展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區發展形成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數字經濟生態體系,帶動實體經濟實現大幅躍升,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成為面向東盟的數字經濟合作發展新高地和“一帶一路”數字經濟開放合作重要門戶。

  ——信息通信產業競爭力大幅增強。全區信息通信產業規模大幅增長,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產業集聚區,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產業帶動性的骨干企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取得重大突破,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北斗衛星導航等新興信息產業進一步壯大,人工智能、區塊鏈、未來網絡等前沿信息產業快速成長。

  ——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數字技術在一二三產業中實現深度融合應用,有力驅動實體經濟加速發展。全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處于全國中上游,建設一批具有行業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制造新模式規模推廣。農業、商貿、物流、金融、節能、旅游、醫療、養老、文化等重點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蓬勃發展,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規模不斷壯大。

  ——數字經濟開放發展優勢基本形成。中國—東盟信息港數字經濟合作高峰論壇影響日益擴大,跨國界、跨地域的數字經濟聯盟成為推進雙邊、多邊數字經濟合作發展重要載體;商貿投資、信息交換、協作創新等活動更加活躍;以中國—馬來西亞“兩國雙園”為引領,建成一批數字經濟合作發展產業園區。廣西數字經濟“走出去”取得顯著成效,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內容、北斗導航服務等特色產業加速拓展東盟市場。

  ——數字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全區數字基礎設施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城市和農村固定寬帶接入能力大幅提升,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移動網絡、廣電云、物聯網深度覆蓋。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日趨完善,政務數據“聚通用”成效顯著,一批創新支撐平臺建成并發揮重大作用,復合型、應用型和領軍型的數字經濟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大幅增強。

廣西數字經濟發展主要指標

QQ圖片20180919082942.gif

第三章 推動數字產業化加快發展

  (一)大力發展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

  依托中國—東盟信息港大數據中心,大力推動大數據和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升級,積極推進各領域規模應用,加快培育壯大產品和服務體系,形成區域性的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集聚高地,增強數字經濟發展的數據驅動能力。

  1.加快大數據和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升級。加強對大數據和云計算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積極布局超級計算中心建設,充分利用政府和社會現有數據中心資源,整合改造規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的分散數據中心,避免資源和空間的浪費。依托中國—東盟信息港大數據中心,推動電信運營商等企業新型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和擴容集聚,推動云計算行業龍頭企業在我區建設企業數據中心,支持企業在東盟國家建設數據中心。面向東盟國家大數據產業發展和應用需求,打造區域數據集聚地和跨境離岸數據中心,形成承接東盟國家數據存儲、計算、傳輸等業務的基礎能力。

  2.深化大數據和云計算各領域應用。加快推進云計算示范應用,支持鼓勵各行業及個人上云、用云。加快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數字政府建設,推動大數據在市場監管、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能源管理、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探索大眾參與的數據治理模式,提升各級政府協同治理能力。開展醫療健康、社會保障、教育文化和交通旅游等領域大數據應用工程,發展民生領域大數據增值服務,促進廣西數字社會建設與發展。強化產業大數據創新能力,推動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大數據應用試點,促進傳統產業經營管理方式變革、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

  3.培植大數據和云計算產品服務體系。圍繞廣西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需求,積極培育電子政務云計算產品和服務,支持面向電子商務、旅游等重點行業領域云服務平臺建設,積極發展基于云計算的個人信息存儲、在線工具、學習娛樂等服務。推動大數據服務新業態發展,壯大數據采集、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安全等大數據服務,支持企業研發面向工業、農業、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大數據應用解決方案。推動建設中國—東盟大數據創客中心,通過應用創新開發競賽、服務外包、社會眾包、助推計劃、補助獎勵、應用培訓等扶持方式,引導中小企業和社會大眾基于開放的數據資源發展創新應用,發動社會各界力量挖掘大數據應用潛力,不斷豐富大數據產品和服務體系。

  專欄1:大數據服務培育工程

  推廣數據即服務模式。發展數據資源服務、在線數據服務、大數據平臺服務等模式,支持企業充分整合、挖掘、利用自有數據或公共數據資源,開展數據分析、數據咨詢等服務,形成按需提供數據服務的新模式。

  發展第三方大數據服務。鼓勵企業開展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清洗等業務,支持彈性分布式計算、數據存儲等數據處理云服務發展,積極培育大數據可視化、大數據分析等新業態。推動建設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探索數據資產化,為社會各領域各行業提供大數據挖掘、分析、展示、交易等市場化服務。

  4.推動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集聚發展。加快將中國—東盟信息港大數據中心打造成為廣西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集聚高地,推動北海、欽州、柳州、桂林、梧州等重點城市相關產業基地建設,鼓勵和支持各地結合實際情況發展大數據和云計算主題小鎮和園區,形成“1+N”的產業集聚發展格局。依托各地產業載體,積極培育引進云計算服務企業,支持本地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向云計算產品和服務提供商轉型,推動基于云計算的信息技術服務業蓬勃發展。重點引進一批技術研發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大數據領軍企業,吸引和支持國內外數據服務商圍繞東盟市場在廣西設立服務及運營中心,培育一批發展東盟特色數據服務的創新型企業,推動大數據產業集群不斷壯大。

  (二)加快發展智能終端制造業和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

  依托南寧、北海、桂林、柳州、欽州等市的信息產業基礎,加快建立完善智能終端產業生態,培育特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鞏固提升我區數字產業化支柱領域的競爭優勢。

  1.鞏固提升智能終端制造業。依托中國電子、富士康、惠科、三諾、朗科等骨干企業,加快提升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計算機整機制造規模,推進高性能計算機、高端服務器、核心路由器(100T)、海量存儲等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重點發展網絡通訊設備、移動智能終端、智能家用視聽設備、可穿戴設備、車載設備等新型電子信息產品。支持南寧富士康等企業大力發展5G裝備制造業,加快5G商用進程。依托冠捷、軟視、海威、光隆等企業,發展光電、柔性透明顯示屏、4K(4K分辨率)超高清、液晶模組、背光板等高端產品。積極打造物聯網產業鏈,大力發展芯片、傳感器等智能終端關鍵部件。圍繞VR/AR(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重點研發虛擬顯示器件、光學器件、高性能真三維顯示器等產品。支持南寧、北海、桂林、柳州等城市智能終端制造相關產業園建設,進一步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支撐廣西成為我國重要的智能終端聚集區和面向東盟的智能終端出口基地。

  專欄2:智能終端制造業集聚工程

  發揮南寧、北海、桂林、柳州等城市電子信息制造業集聚優勢,積極推進與粵港澳、北京、上海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領先地區的交流合作。圍繞移動智能終端、智能視聽設備、可穿戴設備、車載智能設備等重點領域,積極引進骨干企業和新型產品生產線,加快完善產業鏈,打造形成一批智能終端制造業園區,進一步提升智能終端制造業集聚發展水平。

  2.培育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圍繞廣西智能終端制造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需求,積極培育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鏈,夯實基礎支撐能力。面向智能可穿戴設備、北斗導航、工業控制等領域,積極引入芯片設計企業,提升芯片設計能力。持續擴大芯片生產能力,積極引入微機電系統、射頻電路等芯片制造先進生產線和先進工藝。依托大型企業建設集成電路封裝測試平臺,推動系統級封裝,提升和完善集成電路芯片、模塊、系統的測試水平。依托重點產業園區,支持集成電路產業鏈中各環節的企業聯合構建公共測試平臺和公共應用平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3.加快壯大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積極引進國內一流的軟件企業,加強基礎軟件和面向商務、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領域的應用軟件研發,提升高端軟件供給能力。加強產學研合作,支持高校與企業聯合研發重點領域工業軟件。推動小語種搜索引擎建設,發展基于網絡實時翻譯、語言包開發等技術的各類小語種軟件和服務。建設中國—東盟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培育一批面向東盟的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網絡視聽、網絡文學及社交網絡服務企業。開展研究設計外包、動漫創意外包、專業技術外包等高端知識型外包服務,推動軟件國際化發展。加快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南寧呼叫中心產業基地、桂林華為生態信息產業園、桂林花江慧谷電子信息創業產業園、欽州華為云計算產業園,培育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生態群。

  專欄3:高端軟件產品培育工程

  行業應用軟件。面向商務、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重點行業,建設一批軟件技術服務平臺,提供先進的開發工具、解決方案和高性能計算環境,推動軟件企業與行業企業深入合作,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軟件創新產品。

  工業應用軟件。圍繞制糖、汽車、機械、船舶等廣西工業重點領域發展需求,深化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發展一批面向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各環節的新型工業應用軟件。

  城市綜合管理軟件。依托南寧、桂林、北海等市的軟件產業園,加快發展電子政務、智慧城市平臺等城市綜合管理軟件。

  小語種軟件。以中國—東盟信息港為抓手,開發面向東盟的小語種軟件、少數民族語言軟件,推動中國與東盟合作交流。

  (三)積極布局新興前沿信息產業。

  把握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積極布局人工智能、北斗導航、區塊鏈和未來網絡等市場潛力巨大的新興前沿領域,加強科技研發和產業化,為廣西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1.大力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化。提升人工智能科技創新水平,推進自然語言處理、自主無人系統、虛擬現實、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等重要技術的突破,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和引進。積極開展人工智能在工業生產、農業生產、電子商務、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應用示范,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向各領域融合。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營造人工智能產業技術、人才、平臺向廣西集聚的濃厚氛圍。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結合廣西產業基礎和優勢特色,努力培育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家居等產業,引進數字文化產品小語種人工智能翻譯中心、云端機器人運營中心、下一代存儲器、農業機器人等產業項目落戶廣西,形成數字經濟新增量。

  2.加快北斗衛星導航產業發展。充分發揮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及其他科研單位的研發能力,突破位置信息挖掘與智能服務、高性能組合導航、終端性能檢測認證等關鍵技術,開發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高靈敏度北斗導航產品及系統。整合地理信息資源,構建面向東盟的北斗導航與位置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基礎信息庫和國際推廣體系,開展應急救援、海上搜救、跨境通關、車輛導航、高精度定位等服務。積極申請建設北斗導航國家數據中心廣西分中心。依托南寧五象新區,加快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衛星應用產業示范基地。

  3.加快布局區塊鏈產業。加快引進和研發區塊鏈技術,積極參與對區塊鏈參考架構、數據格式規范、交互操作、智能合約等方向標準體系的研究。鼓勵社會資本加大對區塊鏈創業創新的支持,積極培育本地企業和自主技術團隊。探索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推動區塊鏈與數據交易、金融、物流、醫療、能源等行業的廣泛深度融合,促進區塊鏈專業服務加快發展。

  4.培育發展未來網絡產業。以南寧為重點,積極參與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節點建設,提升當前網絡體系架構可擴展性、安全性、可管控性、移動性和內容分發能力,研究構建泛在融合、綠色帶寬、智能安全的新型網絡。加強與國家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合作,探索SDN(軟件定義網絡)、NFV(網絡功能虛擬化)等技術在跨境電子商務、遠程醫療等領域的應用。推進未來網絡基礎技術研發,面向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通信互聯網等不同領域,加強國內和東盟國家交流合作,打造各具特色的未來網絡,加快產業化進程。

  第四章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工業深度融合

 ?。ㄒ唬嫿ㄖ悄苤圃飚a業生態。

  以南寧、柳州、桂林三大智能制造城市建設為引領,推動廣西制糖、石化、有色金屬、汽車等傳統優勢制造業發展智能制造,積極培育智能高端裝備、智能網聯汽車等新型融合產品,形成智能制造為驅動的新型工業體系。

  1.推進傳統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推動廣西傳統優勢制造業發展智能制造,加快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集成應用,有序開展智能生產單元、智能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全面提升數字化能力。推動離散型行業生產裝備向全面感知、設備互聯、數據集成、智能管控等方向升級,促進生產過程的精準化、柔性化、敏捷化。加快流程型行業推廣部署先進過程控制和制造執行系統,實現生產過程的集約高效、動態優化、安全可靠和綠色低碳。

  專欄4:制造業重點領域數字化提升工程

  食品工業數字化。重點支持廣西洋浦南華糖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西貴糖股份有限公司、廣西鳳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廣西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桂林力源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大海糧油工業(防城港)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實施數字化提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食品工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流通消費等環節應用,開展食品制造智能工廠建設試點示范,擴大追溯體系覆蓋面,實現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

  石化工業數字化。以欽州大型煉化一體化石化綜合產業園區、鐵山港石化綜合產業園區、防城港大西南臨港工業區和田東石化園區等為重點,推進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石化和化學工業研發設計、物流采購、生產控制、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全鏈條融合,大力推動企業向服務型和智能型轉變,提高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

  有色金屬工業數字化。圍繞鋁、銅、鉛鋅、錫、銻、鎳合金、稀土等廣西重點有色金屬產業,推進數字化礦山和智能工廠建設,推廣成套智能化協同采礦技術體系與主體裝備,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推動生產線改造,提升在優化工藝、節能減排、質量控制與溯源、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冶金工業數字化。支持重點鋼鐵企業開展數字化提升示范,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應用軟件和信息化管理系統對現有裝備進行智能化改造升級,進一步優化完善管理綜合信息系統,打造以電子商務平臺為核心的全產業鏈在線服務生態系統,推廣自動測溫取樣、板坯自動清理、原料分揀、切割等機器人,不斷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

  裝備制造業數字化。重點支持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廣西玉柴機器集團有限公司、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數字化提升示范工程,推動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全流程智能化,發展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培育建設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生產模式創新。

  紡織服裝與皮革加工業數字化。圍繞繭絲綢、棉紡織、服裝和皮革制品等重點領域,選擇一批具有較強區域競爭力的企業,開展以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在線工藝和質量監控、自動輸送包裝、智能倉儲、智能管理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化、智能化工廠,大力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建設消費者與生產企業信息交互平臺、產業鏈協同供應平臺,提升產品競爭力。

  海洋船舶修造業數字化。圍繞防城港云約江口、欽州港三墩、北海鐵山港雷田和石頭埠等船舶修造基地和梧州、柳州等西江沿岸重要造船企業,培育建設智能工廠,推進關鍵零部件智能加工、自動化生產線、焊接機器人生產線、機器人涂裝作業等自動化、智能化生產、試驗、檢測設備應用,加快虛擬制造技術、數據庫管理系統關鍵技術、信息化集成技術、生產系統集成技術等開發與應用,全面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主動承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船舶修造業轉移,加大對東南亞等船舶新興市場的開發力度,培育發展輕型飛機、水上飛機和無人飛機等智能裝備制造業。

  2.發展智能融合產品制造業。圍繞食品、汽車、機械、有色金屬、修造船和海洋工程等廣西傳統優勢行業轉型升級需求,推動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成套生產設備的研發和應用,加快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等智能高端裝備。鼓勵企業開展智能融合產品的研發,重點培育面向農業和服務業的智能機器人,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和無人機、無人船等智能運載工具,加快智能工程機械、智能家居、智能照明等產品產業化,培育形成制造業新的增長點。

  3.打造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以南寧、柳州、玉林等市為重點,推動傳統優勢制造業加快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面轉型,建設形成智能制造城。南寧市圍繞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智能機械及電氣裝備、中重型機械裝備、裝配式建筑工程裝備、城市鋁制設施等領域,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促進形成產業鏈縱向延展、橫向協作的數字化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柳州市圍繞智能電網、軌道交通(輕軌)、工業機器人及無人機、高端工程機械、現代農業機械等領域,建設國內有影響力的智能制造技術和關鍵重大裝備研發、生產、應用聚集區,形成完整的關鍵智能裝備產業鏈,支持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玉林市圍繞特種車輛內燃機、高端船舶電力系統、智能化工程裝備、新能源冷鏈及城市物流配送車輛等領域,加快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物流等關鍵環節的智能化,建設智能化內燃機裝配車間、裝配式新型建筑材料智能化工廠、生物醫藥及食品等一批智能工廠,打造成為國家現代化機械裝備制造業生產基地。

 ?。ǘ┘涌觳季职l展工業互聯網。

  積極發展工業互聯網,加快數字基礎設施、特色平臺和應用體系建設,促進廣西先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1.加快工業企業互聯互通改造。推動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重點行業大中型企業運用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PON(工業無源光網絡)、工業無線、SDN以及新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等改造升級內網和外網,滿足企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網絡需求。持續推進網絡提速降費,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互聯網專線接入資費水平。加快推進標識解析體系應用,實現供應鏈系統和企業生產系統精準對接,促進信息資源集成共享。

  2.打造廣西工業互聯網特色平臺。圍繞制糖、裝備制造、有色金屬等優勢行業,鼓勵龍頭企業搭建行業特色鮮明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不斷提升數據集成、平臺管理、開發工具、微服務等平臺能力,為行業提供研發設計、數據管理、工程服務、協同營銷、信息共享和數據開放等工業云服務,支撐協同制造、工業電商、個性化定制等“互聯網+”新型制造模式發展。推動中小企業業務系統向平臺遷移,打造一批面向廣西重點行業的工業App。

  專欄5: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應用工程

  建設廣西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圍繞制糖、有色金屬、汽車、機械、修造船和海洋工程等廣西重點行業,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具有行業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研發設計、數據管理、工程服務、協同營銷、信息共享和數據開放等工業云服務。

  推進“工業企業入云”。采用電價下調、平臺降費等多種手段,推動電信運營商及其他公有云平臺商降低云計算資源及部分云應用服務價格,降低企業上云一次性成本投入。推廣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引導企業依托平臺加快綜合管控智能化、產品全生命周期優化和產業鏈協同優化,并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上平臺用平臺。

  3.推進工業互聯網應用部署。圍繞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高端數控機床與機器人、農機裝備、通用航空等廣西重點發展的先進制造業,推進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新型制造模式,促進產業規模壯大和密集度提升。鼓勵大型企業實施工業互聯網在工業現場應用,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各類數據集成應用,發展智能化生產模式。推動低成本、模塊化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在中小企業中部署應用,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三)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推進數字技術在企業管理、生產和服務各環節的深度應用,積極推廣新型生產模式,培育形成一批數字化轉型升級成效顯著的制造企業。

  1.提升企業數字化管理水平。深入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試點推廣應用工作,不斷擴大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推動重點行業大中型企業的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方式變革,構建開放式、扁平化、平臺化的組織管理新模式。引導企業開展周期性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與自對標,完善全區兩化融合評估協同工作體系。以推廣應用標準體系為抓手,推動企業合理部署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管理)、MES(制造企業生產過程執行管理系統)、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SCM(軟件配置管理)等系統,提高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2.加快企業數字化新模式應用。推進網絡化協同新模式,面向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輕紡等重點行業,推動建設協同制造云平臺,開展企業間網絡協同設計、眾包研發設計、網絡化協同供應鏈管理等應用,促進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等環節全面互聯和綜合集成。發展個性化定制新模式,推動服裝、電子、家電、家居等消費品行業引入定制解決方案和柔性生產設備,發展支持客戶深度參與設計的大規模定制生產能力,鼓勵汽車、工程機械、修造船等裝備制造企業發展高端產品和裝備的模塊化設計、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務能力。

  3.推動企業數字化、服務化轉型。支持裝備制造、電力等行業領軍企業運用互聯網發展工業設計、總集成總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產品遠程故障診斷、遠程在線運行維護等新型業態,向制造服務型企業轉變。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設立面向智能制造的咨詢、設計、集成等服務機構,開展數字化技術服務。加快引進國內外面向制造業數字化的生產性服務企業,鼓勵建設服務型制造中心,提供企業數字化轉型方案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