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也是信息化建設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同時信息化也是科學發展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那么,我國信息化建設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把握當前的發展機遇呢?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楊學山副主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的觀點。他針對走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發展道路提出了三個問題:需求更迫切,道路更復雜,成效更顯著。
需求更迫切 提高人口素質
楊學山指出,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人口眾多,平均受教育程度低,這是發展中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在西部一些地區的農村,農民干完農活之后,沒有什么事情可做,男人在街上、在路邊、在屋前曬太陽、聊天,女人在家里有電視也不愿意看,只是坐在炕頭閑聊。在這種生活狀況和自然條件下,他們只知道自己所能接觸到的事物,不去了解外部的世界,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這就是很多農民的生活現實,刺激他們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廣播電視傳遞的信息,一個是從外地回來的民工帶給他們的外界消息。然而在另一些農村地區,卻可以看到通過衛星進行遠程教育,把豐富的教學信息傳送給學校,學生圍著電視機看教育節目的情景,這種遠程教育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和變化非常讓人感動。
楊學山認為,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社會的目標,提高人口素質的任務已經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這種努力,無論是從數量上、成本上,還是從約束環境上分析,離開信息化肯定不行。
培養高端人才
事實上,教育部的遠程教育系統工程從去年開始啟動以來,已經有了顯著的成效,對中國信息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楊學山認為這還不夠,不僅要讓低端的廣大農民受到教育,高端人才的培養也相當關鍵。從863計劃到973計劃、從航空航天到其它領域,要提高國際競爭力、提高創新能力,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才的不足。大學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擴招使教育質量大大下降的問題,促使我們要考慮走新的道路。比如教育部關于1500門基礎學科課件的建設,這樣的工作就不僅僅是1500門課件的問題,而是在新的時代、新的環境,面對新的需求如何實現提高人的素質的重大問題。不僅學校教育如此,在職培訓也是如此。無論是在傳統的汽車、鋼鐵行業,還是在IT行業,利用企業的網絡進行職工培訓,提高職工的能力和素質,已經成為一條關鍵的路徑。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離開信息化肯定不行。
降低資源消耗
如果與2020年和2050年要達到的經濟總量相比,目前我國的能源、資源、環境是不能支持的,因此產生了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的問題。解決能源、資源、環境的問題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把單位服務和單位產品的能耗、物耗降下來;二是引導消費機構,通過消費機構的轉變促進產業結構的轉變,使耗能少的產業成為主導產業。楊學山認為,無論哪個途徑,信息化都是不可缺少的、不可跨越的關鍵組成部分。
從狹義的、直接的角度看,解決能源、資源、材料的消耗和環境保護的問題,不能離開信息化。在大部分重要耗能產品的制造上,中國的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能耗、物耗要高出百分之十幾或更高,這用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和物耗來算是4倍到6倍。楊學山認為,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不通過轉變消費結構來轉變產業結構是無法實現的。當前,無論是在鋼鐵、建材、電力行業,還是在其它領域,都已經證明能耗和物耗降低的關鍵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服務領域也是如此,某一項服務要降低物耗和能耗,主要的途徑還是信息化。例如金融服務網絡化之后,同樣的一個服務,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應用,物耗和能耗都降低了。推而廣之,在各個服務領域,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應用,物耗和能耗都在降低。
從廣義的角度看,20世紀70年代中期,信息產業產值占全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約46%,到80年代中后期,這個比例已經超過70%。楊學山指出,這個發展趨勢說明了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調整的方向。目前我國經濟結構大體上是不到15%的農業、53%的工業和32%的第三產業,這是不可能真正解決能源、材料、資源、環境和交通瓶頸問題的。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轉變消費結構,用消費結構的轉變引導產業結構的轉變。也就是說,與物質產品生產相關的服務要大幅度減少,而且是絕對量增加的前提下總比重的下降。在此過程中,承擔結構調整主要任務的就是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這也正是我們從傳統的制造業與服務業在自動化、網絡化后生產效率的提高,占用勞動量的減少和人們整體物質和精神需求的轉移中,看到的信息化所起的作用。
道路更復雜
楊學山指出,走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剛過1000美元的狀態下推進的,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同時出現的特殊情況下推進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必然面對比發達國家更多的困難,出現更加復雜的問題。比如同樣是人口素質問題,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就有更多的困難。美國可以在最邊遠的只有3個人的小學連接遠程教育的網絡,而在中國要實現這個目標,難度是比較大的。我們有經濟發展基礎水平低的困難,還有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技能和知識不夠的問題等,因此必須通過基礎建設和實際應用的結合、互動,促進信息化的發展。
楊學山同時指出,我們還面臨更多的制度問題。比如說電子政務,政府適應電子政務相關制度的改進遠遠滯后于電子政務的實踐,這是電子政務遇到很多困難的關鍵。因此我們既要解決技術的難題,又要解決發展中如何走科學道路的問題,更要解決認識、觀念和制度的問題。
成效更明顯
楊學山認為,信息化的推進絕不僅僅是具體的網絡建設,它還包括人類智慧長期以來積累的經驗和知識。以教育課件為例,無論是中小學的基本教育課件,還是大學1500門科目的課件,其研制的成果一旦變成教學中的應用,就不僅僅是一個產品、一個服務,而是把世界、把中國關于基礎教育的精華,把幾千年的文明凝結了進去,效果已經遠遠超出一個具體課程。又比如說企業ERP的實施,企業信息化的推進,就遠遠不是單一的網絡問題。分析寶鋼的例子可以看到,寶鋼從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到庫存物料的管理,到生產經營決策、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以及ERP的實施,是一個完整的企業信息化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表面上建起了相應的網絡和系統,實質上是把世界鋼鐵工業幾百年發展的優秀成果匯總在這樣的系統里,具有世界一流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