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機構調整以來,我國電子政務出現的新態勢。學者就如何繼續調整、推進電子政務,以汪向東和周漢華為代表,分別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不同思路。

  我贊同這樣的判斷:“重要機構的缺位是我國電子政務領導體制的大問題”,癥結在“動力不足,阻力不小,體現在習慣、制度、利益方面”,為了解決問題“我們非常需要一個頂層、專管、超脫、強力的領導和協調機構”。將下一步電子政務的主要推動力“歸納為政府推動、市場推動、法治推動、社會推動、競爭推動等5個方面”的看法,從基本面而不是實際操作角度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

  現實是,我國對于公共產品生產方式(這里指執政方式)的現代化定位,各利益相關主體尚沒有形成一致共識,還處在磨合之中。其結果必然是電子政務將在長期矛盾和各方博弈中緩慢漸進。

  當代中國的公共產品生產方式,從“政治—行政”二分的視角看,正處在兩大板塊的擠壓碰撞之中。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提出的“雙棱柱”框架,可用來把握這種宏觀態勢。中國實際存在兩個“雙棱柱”:第一個“雙棱柱”,表現為“委托—代理”不分的農業生產方式,與“委托—代理”分離的傳統工業化方式混合形成的“雙棱柱”,與發達國家大約存在兩代的現代化代差;與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存在大約一代的現代化代差。第二個“雙棱柱”,表現為“委托—代理”分離的傳統工業生產方式,與“委托—代理”融合的信息化生產方式混合形成的“雙棱柱”,與發達國家僅存在一代的現代化代差。一次代差,在量上相當于一次“顏色革命”的壓力。

  電子政務的動力分析,實質是其相關主體的利益分析。說中國電子政務將被何種動力推向何種方向,實際就是在分析各個主體的變革意愿和能力。

  市場力量能不能成為電子政務的主要動力呢?

  這涉及三個問題,第一,市場主體的政務主體地位。老百姓是不是政務主體?從歷史經驗看,老百姓在“政治—行政”格局中,往往作用于前者多,作用于后者少。如果政務不能滿足老百姓需求(例如對“稅費-服務”之比不滿),由于中介發育滯后,老百姓往往不是訴諸于行政改革,而是訴諸所謂“群體事件”,越過代理人,向更高的委托人來進行利益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說,市場很難成為電子政務現實的行政改革的主要動力。第二,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生產方式的協調。從發達國家趨勢看,二者界限將越來越模糊,最終使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融為一體。這一過程會推動第一重“雙棱柱”,向第二重“雙棱柱”轉型。在這一過程中,面向需求(這里特指面向最終需求、委托人的需求),可以使市場發揮積極作用,至少是向政府顯示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的信號和方向。所以市場對于電子政務轉型又是十分重要的。第三,公民與顧客不同是市場作用的根本局限。弗雷德里克森指斥政府流程再造“將公民貶低為顧客”,這是市場對于電子政務發揮作用的根本局限性所在。[page]
 

  行政力量是電子政務的主要動力嗎?

  行政力量不是鐵板一塊,要分為三個方面看。首先,行政首腦在代理人中,立場最接近委托人,他提出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可以成為電子政務的重要驅動力。但有沒有機構和人去落實是另一回事。其次,財政是推動行政自我變革的實際動力。從中外歷史上看,政府機構改革只有當財政動因出現時,才會快速啟動。因為行政自己改自己,總是被動的。財政作為一種決定力量,往往在赤字時是改革的動力,在盈余時是改革的阻力,具有雙重性。當前財政處于稅收迅猛增漲時期,不窮則不思變。其它目標雖然可以讓行政力量動起來,但都不具強制性。第三,官僚自身在“政治-行政”格局中,一旦形成有別于公仆本位的自身利益(即形成吳思所謂“官家”,包括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就會成為電子政務深化的阻力。用科幻的話說,可以發明“根本宗旨”回憶藥,讓公仆克服對“為人民服務”的每日每時的遺忘,但現實是七八年搞一次運動的藥方不行,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藥方,效力也有限。

  假設某天行政系統真產生的自我變革的動力,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將電子政務的“底坐”,從“樹煙囪”式的傳統行政生產方式,轉向流程式的現代行政生產方式,解決行政方式代差的問題??磥?,我們現在不是沒有看到政務條塊分割的問題,而是認識不到還有另外一種行政生產方式(流程再造)可選,下不了決心實現行政現代化。表現為行政體制中,人們找不到進行流程再造的政令依據。沒有體制改革依據,電子政務所有轉變行政生產方式的努力,充其量只能稱為試驗,有機構推是如此,沒有機構推還是如此。這不是上下問題,是前后問題。但改革行政的真正決策權不在行政自身,而在政治對行政的安排。

  政治力量會成為電子政務的主要動力嗎?

  在“政治—行政”二分格局下,政治首腦會成為電子政務的主要動力嗎?政治首腦(比如各級一把手)與行政首腦面臨的壓力是不一樣的。安全壓力往往成為政治首腦推動電子政務的首因,在復雜條件下加快危機響應速度及時應對挑戰,在復雜條件下縮短“政治—行政”二者間的響應靈敏度,需要推進電子政務;其次是政治壓力,稅收多對行政部門可能有利無弊,但對政治家來說就不一定。政治家具有讓政府少花錢多辦事的內在驅動力。

  如果選擇不超出行政體制的邊界進行電子政務改革,頂層的機會在于選擇在宗旨既定的前提下,讓行政體制如何更好地貼近、體現其根本宗旨。一種選擇是傳統工業化的路徑,以職能為核心設計電子政務,它不要求打破條塊分割體制,只是通過更有效地“樹煙囪”,可以在較少需要協調的領域,提高行政效率。但這種選擇的局限性,是只能解決效率問題,不能解決效能問題。另一種選擇是新的路徑,著眼于轉變行政生產方式以提高效能,在不觸及政治體制的情況下,進行政府流程再造式的電子政務改革,改變政務縱強橫弱的現狀。選擇這種路徑,內在地要求建立跨部門綜合協調的體制和機制,并要求相應的機構作為保障。

  今天,無論是安全、軍民結合,還是跨部門產業融合(如三網融合、文化產業)等等,客觀上都要求建立跨部門協調體制。政治家需要把部門間扯皮,提高到象環境污染一樣的工業病的高度來認識和治理。真的從“新型”的工業化的角度,甚至信息化的角度來加以解決。

  行政生產方式的轉變,事關執政能力。發展方式轉了,行政方式不轉,經濟與行政就不相適應。行政方式轉變的實質,是權力與智慧結合。未來是智慧地球,球藉取決于智慧。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