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效益研究的出發點:目標性、可行性、系統可用性、經濟性

  電子政務效益研究價值

  凡是IT技術應用效益問題都是值得討論的。因為IT應用不是簡單的直接應用,如同一般工具那樣。IT應用通常都意味著一種新的系統重組,是非常復雜的應用,正因為這種應用的復雜性,造成了應用效益的問題。我們知道ERP、MIS的應用成功率都很低,對于電子政務效益的研究更有一定的難度,原因有以下三點:

  1.電子政務的目標難于測度。電子政務的目標經常是放在社會效益上,而社會效益的價值,測量都很不清楚,這造成了電子政務項目管理上的困難;

  2.政府投資電子政務在財務上缺少硬約束;現在,電子政務與公共項目的項目投資額越來越大,幾乎沒有明確的硬約束來限制這種開支的增長;

  3.政府官員的短期任期與電子政務的長期運作并不合拍,將導致項目不能持久地堅持,也不利于對主管人進行責任檢查。

  這些問題又增大了電子政務的難度。在冷靜,試典型發展階段,我們還可以進行更仔細地監管,若電子政務成為一種潮流,則在頭腦過熱的情況下,必將產生大量失敗的電子政務,將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電子政務概念產生于90年代末期,是繼電子商務之后產生的。它是互聯網時代產生的概念,電子政務實質是:互聯網由技術加政府職能現代化改造的產物。

  互聯網技術創造了一種可能:政府的服務可能通過網絡來對居民,對企業服務。這是一種新機會,新環境。通信的環境變了,政府與公民的聯系手段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這就創造了政府服務職能重組的巨大機會,加之世界經濟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經濟競爭更為激烈促成了政府職能改變的需求,于是:互聯網技術+政府職能轉變=電子政務。

  互聯網技術對于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ヂ摼W通信,結合了計算機數據庫技術、軟件技術,帶來了管理能力、服務能力的大范圍提高,這是過去局部的IT技術OA、MIS的不能比擬的。為此,我們才需要用一個新詞:電子政務來概括它。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推行電子政務的問題上,存在著很多不利的因素,這些不利的因素一方面是信息化社會基礎差。目前中國的計算機擁有率,人均上網率,在世界范圍內相比還是一種落后的水平,中國的電子政務也是在不平衡地發展。另一方面政府管理的規范性、標準化基礎差,人為因素很多,這就為信息化改造帶來許多難度。

  從另一個角度講,中國推進電子政務也有一些有利因素,這些有利因素是:目前中國政府的領導是權威和強有力的,這樣就容易自上而下地推行更有效的電子政務改造。政府的權威性是推進電子政務的有利因素。另外中國近二十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在通信領域內的高速發展,為電子政務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這樣我們還是可以在某些地區先起步,創造經驗,再去普及。

  由于中國政府承擔著帶領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實現現代化的重擔,因而面對的困難與壓力是非常巨大的。政府的電子政務的建設必須要與中國改革發展的迫切需要相結合,電子政務在政府管理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改善監管(特別是有關國家經濟命脈的業務監管,如:稅收問題、海關問題、政府項目采購問題等。)。維護穩定,特別是要解決社會反腐敗問題,電子政務將會推進政務工作的透明化,將利于促進“公開、公平、公正”,將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腐敗。公開與透明也是增加社會對政府信任的重要措施。改善服務,改善政府對公眾、對企業的服務,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措施。變監管型政府為服務型政府也將能大大地高地區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政府電子政務與發達國家相比要做更多的補課,如監管的改善,制度的完善等等。我們可以利用IT技術應用的后發優勢,但是那些缺席改造,社會教育,管理完善的課程是跳不過去的。

  電子政務效益研究點

  電子政務效益研究的出發點:目標性、可行性、系統可用性、經濟性。

  由于政府項目所定的目標經常是社會效益,這樣就需要對社會效益進行比較準確的判定與測量。通常對目標的價值判斷意向性很強,很難規范,因而更重要的恐怕是:怎樣判定是否達到了目標,如何測量達標度。

  電子政務是要建立一個新的服務業務或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審視的是這種新業務或新管理模式的長期可行性。系統可行性審定相對而言更加技術化,相對更清楚些,即看選用的IT方案能否解決我們的問題。在這方面最容易出的問題是使用了過分的技術。過分的技術危害不僅是浪費了資金,更大的問題是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不能把最大的注意力集中在實現80%效率的簡單技術應用上,而把80%精力耗在對結果只有不到20%的技術難點上。技術的復雜化會帶來今后維護的一系列麻煩。簡化是成功者的重要武器,不善簡化的人,必不善成功。

  電子政務的經濟、節約是設計出來的,經濟節約的觀念必須在一開始就要求,要保證每筆開支的準確合理,減少浪費的原則是確保成功,要力求簡單,公開接受外界的監督。

  推行電子政務的動力機制是一個決定長遠成敗的重大問題。如果有著內在的持續的動力,也許會經歷一些失誤,但可以在工作中改進與調整,最終還是會收斂到成功的道路上去,如果政府缺少持續的動力,那么即使短時間成功,也是不可能堅持的。對于一個持久性的事業,持久的動機決定一切。

  如何增強電子政務的效益

  用電子化來改進監管職能

  監管職能的電子化改進實際上是可以在互聯網之前就開始做的事情,它不像政府電子化公眾服務是必須在互聯網之后才可實現的業務。中國政府有時強調監管問題是因為我們以前漏掉了這一課,而這常常是容易取得效益的地方。

  監管效率的提高是信息技術容易取得成功的地方,其原因是:1.這類業務目標明確,便于測量;2.這類業務比較規范,多是標準化的操作,易于計算機化。網絡數據庫技術、軟件技術的結合,會極大地提高系統的整體管理能力,這種能力通常遠遠超過單獨的違規者的欺騙能力,因而在稅務、海關等領域內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很多違規的事情,基礎在于信息不對稱,比如假學歷問題,而現在,運用網絡加數據庫技術就可極大地抑制假學歷問題,因為只要能方便地核查畢業生數據庫就能立即查出假學歷,新技術極大地提升了管理部門的信息能力。過去,由于中國網絡環境太差,所以這些事都很難做,而今天,在互聯網技術普及的環境下,利用網絡加數據庫來提升系統的管理力已很簡單。我們應當抓緊時間,把政府職能管理業務中,能夠做,容易取得效益的事情都盡快地補上來。

  監管業務經常是按條條管理,在中國經常是由國務院部委或總局來組織直接下達任務。這種全國性的任務設計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由于職能部局業務方向穩定而明確,所以經過摸索,總是能成功的,就像金稅與金關那樣。

  由政府專業部門下達的另一類業務,數據報表收集業務時常會碰到一些問題,需要中央來加強整體的協調。每個部委、總局都要求下面上報數據,然而工作越到基層,單位工作人員越少,于是填報的負擔越重,特別是這些數據要求各異,上報時間不同,造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負擔過重。為減少整體的工作量,在下發電子數據要求時,應當做好統一的協調,讓下面集中填報一張表來各部門共享。建立電子表統一上級的機制將是提升數據上報效率,降低成本的大事情。[page]

  政府職能呼出電子政務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政府越來越感覺到政府職能轉變的壓力,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這種壓力越來越明確。在這些經濟開放做得好的地區,政府的財政收入,在經濟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政府已經較多地退出了競爭性市場領域。政府的作用是創造公平競爭的的環境,做好服務,吸引優秀企業,吸引投資,幫助企業作好經營,從而增加稅收。在這種新的形勢下,政府的服務成為吸引投資、增加效益的重要因素,地區間的競爭,國家間的競爭,都給政府以壓力,需要改變政府形象,變為服務型政府。政府面臨的壓力推動著領導者增強推進電子政務的決心。

  城市、國家的競爭對政府的領導者提出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廉政的要求。政府行為的透明度,公開、公正、公平成為重要的要求,透明度成為反腐倡廉的強有力的武器,這是電子政務發揮重要作用的地方。

  2.信息開放的要求。政府信息開放已成為發達國家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安定的重要措施。也將有利于吸引外界、國際的投資。開放的信息網站就是政府與居民的良好溝通,也是促成社會安定的重要手段。

  3.服務與提高辦事效率的要求。政府節省了企業的時間,節省了居民的時間,實際意味著企業與居民可以利用這時間做更多的事情。時間的節約是國民資源的節約,是直接提高社會GDP的因素。

  上述這些功能都依賴于政府與居民的方便溝通手段,互聯網是首當其沖的重要手段。怎樣用電子政務來推進政府的服務功能?

  1.政府CIO是必要的。

  在有條件的地方設置CIO來承擔電子政務的設計負責人是必要的。因為電子政務是一整體性的業務改造工程,需要從高層推動,并且要顧及方方面面,在技術上應能很好的理解力以便于對系統目標與技術主管人有很好的溝通。需要由這樣的人來提出進一步的規劃。電子政務是一把手工程,但是具體的規劃人、主管人是不可少的。

  2.要有相對穩定的機構

  電子政務的推進實際上代表著一項新業務的開始,同時就應當伴隨有新組織的誕生,以將這一新業務工作持久地運行下去。沒有穩定的組織,就沒有穩定的業務。每一個機構都有將業務拉回到老路的傾向,因而新業務的生存需要在組織上給予支持,要調整機構,以適應未來的環境。

  3.精心地策劃新業務

  電子政務的一切好處都要來自精心策劃,未經精心策劃的好事是很難發生的。比如,我們總在談信息共享的好處,但是信息共享的效益總是很難發生,這是因為我們對“要共享什么?”“如何實現?”并沒有認真地思考。我們經常會以為只要聯通了網絡,數據就自然共享了,實際遠不是那么回事情。各部門數據的存放形式、位置、數據的含義的理解的混亂,都會是共享的障礙。將每一個混亂理清,都意味著大量的精力的投入,都是有成本的,好事不會自發產生。共享需要精確的設計。信息的開放需要精確的設計,每一個網頁、每一個部門說明、每一個業務介紹都需要精確設計,電子政務工作將是一連串的智力投入過程,沒有這種連續不斷的巨大精力與智慧的投入,電子政務不會成功。電子政務是一種知識積累工程,是需要我們不斷輸入知識的工程。

  4.從簡單、可行的業務開始

  IT技術的應用是個很復雜的社會改造問題,不僅僅在技術上,由于要涉及到很多人,很多關系,甚至大量用戶,在這時,只有非常簡單直接的事情才能易于成功。我們必須學會在很多復雜的要求中,排出最簡單的本質要求生做,不要求全,以致于失去了效用。

  在電子政務方向選擇中,我們強調的是加強對公眾的政府服務性業務,利用網絡與數據庫技術提高規范的監管任務的效率。

  數提高電子政務執行的效率

  以上的討論多是從確保電子政務功能實現的目標考慮的,更多地是考慮實現功能,實現目標,這里的建議是提高執行的效率,降低運作的成本。

  1.要盡量標準化,以便于使用標準化的應用軟件,來降低成本。

  2.選擇好的IT應用業務承包商,這比由自己來做軟硬件系統,開發應用程度要有效得多,作好業務開發外包。

  3.公開社會招標會有效地節約成本,減少腐敗的機會。

  4.對項目主管人建檔,記錄其成敗業績,促使負責人認真地做好事情,維護自己的信譽。

  5.積極參加電子政務同行的經驗交流會與案例分析活動。

  6.對電子政務應用系統開發商的業務成功率等指標進行調查、統計,社會上要有一個評比的標準,以促使開發商認真做好服務,也有利于用戶找到更好的合作者。

  建立項目主管人的記錄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將會對負責人的能力、品格、水平有一更清楚的了解。這會迫使他們更加努力。如果業績不好,也會讓今后使用者加以注意。同樣記錄統計開發商、設計人的業績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