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營商環境發展促進中心主任吳小雁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要繼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邁出新步伐,推動“三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邁上新臺階,推動信用賦能營商環境優化邁向新階段,為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貢獻力量。
20日,第六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在呼和浩特市舉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營商環境發展促進中心主任吳小雁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社會信用體系是良好營商環境的內在要求,是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信用建設深度融入營商環境優化,支撐作用日益凸顯,要繼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邁出新步伐,推動“三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邁上新臺階,推動信用賦能營商環境優化邁向新階段,為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貢獻力量。
社會信用體系是良好營商環境的內在要求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新理念。吳小雁表示,信用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樁”,有助于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化營商環境,培育企業契約精神,規范市場經濟規則和秩序,促進要素資源高效配置。其次,信用是公平交易秩序的“穩定器”,有助于營造公正高效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社會信用體系通過在法治框架內調整各類經營主體的利益關系,實現增互信、保權益、穩預期,成為法治化營商環境運行的重要依托。再次,信用是國際經貿往來的“通行證”,有助于營造開放包容的國際化營商環境,良好的信用能夠促進企業做強跨境貿易,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有力支撐。
從整體趨勢來看,吳小雁認為,信用理念和方式已深度融入營商環境建設,并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一是信用促進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呈現新力度。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從“證照分離”到“一網通辦”,從破除隱性門檻到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從“減證便民”到“無證便民”,多角度全方位減輕了企業群眾負擔,有效實現了降本提質。
二是信用推動良法善治邁向新高度。誠信是法治政府的核心價值,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目前,《社會信用建設法》已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27省份已出臺地方性法規,信用條款已寫入100多部法律法規,為保障各類經營主體履約踐諾、維護公平競爭秩序提供了依據。
三是信用提升差異化智慧監管達到新精度。吳小雁談到,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是信用建設和行政改革創新的重要成果。國家發改委建立了信用報告制度,實現對經營主體開展全覆蓋式的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并強化監管信息共享互認;市場監管總局通過融合信用風險分類與雙隨機抽查,問題發現率提高50%以上;各地強化部門聯動,探索多領域“信用+”創新模式。新型信用監管的實踐“無處不在”又“無事不擾”,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
四是信用促進國際貿易便利化跑出“加速度”。近年來,我國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優化開放合作環境。比如,推動AEO國際互認,探索信用共認共享共用,大幅提升貨物通關速度,降低貿易合作壁壘,對穩住外貿基本盤提供了“信用動能”。
五是信用推動政務服務惠企便民彰顯新溫度。吳小雁強調,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信用建設的重要發力點。例如,一些地區通過建立線上“一端”、線下“一窗”等渠道,持續擴大“高效辦成一件事”覆蓋面,創新推出“信用+秒批”“+容缺”“+免申即享”等模式,讓企業群眾享受更多信用紅利,讓民生實事更“可感可及”。
展望即將到來的2025年,吳小雁表示,站在新起點,我們要錨定改革總目標,強基礎、激活力、促融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強基賦能。
一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邁出新步伐。倡導誠信、激勵誠信,關鍵在于提升誠信的價值,拓展信用的效用邊界,讓信用融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要進一步強化信用信息協同共享。持續破除數據壁壘,優化數據治理,建立標準統一、權威全面的信用記錄。進一步提升法治化規范化水平。進一步發展信用經濟。
二是推動“三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邁上新臺階。要以增強各類經營主體獲得感為導向,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切實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促進各類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不斷增強國際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三是推動信用賦能營商環境優化邁向新階段。要突出信用信息對營商環境優化的支撐,為市場監管、行政審批、金融服務等提供更加精準智能的決策支持;突出信用手段對營商環境優化的助力,聚焦糾紛解決、招投標、政府采購等領域,依法依規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突出信用理念對營商環境優化的浸潤,加強新時代誠信文化建設,強化政務誠信的表率和導向作用,提升各類經營主體知信、守信、用信意識,持續打造誠實守信、風清氣正的市場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