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雙月刊2015年7/8月號刊登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題為《為什么說技術樂觀主義者錯了》的文章。文中指出,有這樣一個“樂觀的版本”:“人類將在信息技術、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的突破令過去兩個世紀所取得的成就黯然失色。人類將過上更像神一樣的生活”。而馬丁·沃爾夫并不贊成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從理論上講,真正智能機器“能夠使人類過上比現在好得多的生活。它們最終能否做到這一點,取決于這一成果如何產生和分配”,“首當其沖的就是經濟增長疲軟與不平等顯著加劇的并存”,“最終結果也可能是產生極少數大贏家和大量失敗者”;“畢竟,決定結果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經濟和政治制度。如果我們現有的經濟和政治制度不能給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就必須修改它們”。
盡管上述結論極有可能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框架之內的改良主義的主張,但此文從一個側面說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入發展,隨著世界左翼和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復興,在資本主義的心臟地區,在美國主要的刊物上,竟然也出現了要求現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及分配制度必須修改的觀點。這對現在一些仍執著篤信“新自由主義”能夠救中國、救世界的人應該是一個提醒。
一、當今世界處于“互聯網+”領銜的生產工具大變革時代
從一定意義上講,任何社會的發展變化,往往是從生產工具的發展變化開始的;生產工具的大變革必然引發生產力的大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大發展最終必然要求變革現存的生產關系。
當今世界正處在生產工具大變革的前夜。這一大變革主要表現在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從生產工具的角度看,全球已開始進入“互聯網+”時代。在工業領域,主要是互聯網加機器人、3D打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太空技術、傳統制造業等;在農業領域,是互聯網加智能農業、生物工程等;在第三產業,是互聯網加金融、商務、教育、醫療、媒體、各種新興服務業等;在社會領域,是互聯網加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交往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等。
在今后若干年內,“互聯網+”這一新興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的誕生與發展,將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勞動效能,并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迅疾地沖擊人類的時空觀念和交往思維方式,改變經濟社會運行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等。以數據海量采集、存儲及其分析應用為基礎的“大數據”理念和技術,也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全球信息產業的又一次聚合和提升,都屬于“大互聯網”的范疇之中??梢哉f,以互聯網技術領銜的信息革命與先進制造業技術相結合帶來生產力的巨大提高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和迅猛發展,充分彰顯著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威力。
二、“互聯網+”正在加劇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兩極分化
深入分析“互聯網+”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框架內的運行,將會看到,“互聯網+”將逐步削弱甚至給資本主義基本制度帶來“大災難”。
第一,“互聯網+”的迅疾發展,使得資本所雇傭的人數愈來愈少,使得全球范圍內更多的民眾與高新的甚至傳統的生產資料相分離,從而使得社會的相對需求逐步減少甚至銳減。在今后一些年內,“互聯網+”的大發展,必然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也必然根本改變各個產業的生產方式和運行方式。以亞馬遜公司這一網絡電子商務公司為例。美國著名媒體人安德魯·基恩在《互聯網不是答案》一書中說:“實體店產生1000萬美元的營業額平均需要47名員工,亞馬遜只需14名雇員”;僅“亞馬遜2012年在美國大概毀掉2.7萬個工作崗位”?!捌嚬蚕矸展綰BER有1000名雇員,市場價值達182億美元,其估值相當于租車業巨頭安飛士和赫茲兩公司之和。所不同的是,這兩家汽車租賃公司雇用了大約6萬名雇員?!?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size: 12px;">(加拿大作家邁克爾·哈里斯:《對安德魯·基恩所著〈互聯網不是答案〉書評》,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2015年1月2日)英國牛津大學兩名研究人員評估了美國700個職業“計算機化”的可能性,得出結論:“‘美國47%的就業機會面臨危險’。在今后10年至20年的時間里,半數工作都有可能自動化!”無人駕駛汽車“是作為一種技術壯舉出現的”,“司機這個職業在美國是最普通的(開重型汽車、轎車、客車和出租汽車的司機多達400萬)”。(讓·馬克·維托里:《機器人對抗就業》,法國《回聲報》網站2015年5月6日)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和勞倫斯·科特利科夫甚至認為:“即將到來的變革所導致的生產力提高,可能使未來幾代人的生活總體上變得更加糟糕。工人被機器人取代,他們的收入也可能落入機器人的所有者手里,大多數工人將‘被退休’”。(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為什么說技術樂觀主義者錯了》,美國《外交》雙月刊7/8月號)隨著“互聯網+”這一生產工具的大發展,可以想見,在未來幾十年內,大量無人工廠會大量涌現,這些無人工廠的機器人,可以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24小時,每時每刻都在生產著物美價廉的產品?!盎ヂ摼W+”的發展,無人工廠的出現,必然逐步帶來就業人口和社會相對需求的衰減;社會相對需求的衰減,會導致更多的企業破產和更多就業人口的衰減;導致新的社會相對需求的衰減和更多企業的破產。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疲勞?!?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size: 12px;">(《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頁)
第二,“互聯網+”的迅疾發展,使得壟斷產品的價格和質量愈具競爭力,因而壟斷產品的市場愈具全球性?;ヂ摼W滲透制造業,必然使得工業產業形成新的百舸爭流之勢,也使得資本主義競爭必然產生壟斷這一經濟規律得以新的充分的展現。所謂自由競爭本質上是廝殺的過程,而壟斷則是這種廝殺后的必然結果。在“互聯網+”進程剛剛開啟的首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已看到,從現代化交通工具、通訊工具、計算機軟件等高科技產品,到牙膏、洗衣粉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全球處于壟斷地位的大都是那幾家國際知名品牌。世界各國普通民眾在日用品選擇上與美國總統一樣,比如都喜歡并使用高露潔牙膏。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物美價廉的產品會層出不窮,這就使得國際壟斷資本通過超額壟斷利潤或薄利多銷積聚大量財富,從而在生產與銷售領域又迅疾地加劇著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兩極分化。
第三,“互聯網+金融衍生品”模式的泛濫,使得國際資本流動速度以幾何級數加快,瞬間就能掠奪別國和他人的大量財富。國際壟斷資本可以脫離實物經濟和生產環節,在金融及大量金融衍生品領域,僅僅通過小小的鼠標輕輕地一點,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成幾何級數的增長。從一定意義上講,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占主導的情況下,當今世界上所有股市、期貨、匯率、種種大宗商品等金融衍生品都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在“坐莊”。金融是經濟全球化和當今幾乎所有國家經濟的命脈和血液?!盎ヂ摼W+”既是金融帝國主義登上頂峰的最為有力的工具,又是造成當今全球范圍內貧富兩極分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通道。
正是主要基于廣大民眾就業崗位逐步減少、產品市場的全球化和國際金融的高度壟斷,使得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出現這樣一個最基本的經濟現象:窮人愈來愈多、愈來愈窮,富人愈來愈少、愈來愈富;幾乎所有國家都愈來愈窮,愈來愈窮的根本標志,就是各國主權債務都在急劇增多。換句通俗的話講,日益貧窮的絕大多數普通群眾已經沒有多少錢可供富人再來榨取。這是“互聯網+”引領的生產全球化其中包括金融衍生品的全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基本矛盾帶來的必然結果。
為了維持本國GDP一定的增長率和就業率,世界各國的貨幣發行量幾乎都在一輪又一輪的量化寬松,但這些寬松的貨幣絕大多數最終流進了極少數人的賬戶。人類財富掌握在越來越少的人手中。2013年全球個人財富掌握在富豪手中的有40%,2014年則為41%,而波士頓咨詢公司預計,到2019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46%。(蒂納·凱澤:《2016年亞洲將成為世界最富有地區》,德國2015年6月15日《世界報》網站)全球85位富豪積累的財富超過了35.7億這一半數世界人口的財產。(阿曼多·B·希內斯:《公共債務:數萬億的謊言》,西班牙《起義報》2015年5月31日)就連共和黨美國總統候選人特德·克魯茲也說:“從全國范圍來看,收入最高的1%人口占據的收入份額之大超過了1928年以來的任何年份?!?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size: 12px;">(吉爾·萊波雷:《富愈富,窮愈窮》,美國《紐約人》周刊2015年3月16日)
應該說,全球范圍內絕大多數人的相對貧困與絕對貧困和極少數人暴富的兩極分化,是國際局勢深刻變化中最深刻、最基礎的變化;這一變化是其他所有變化的基礎和根源,其他所有變化都是這一根本變化的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