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聯網+”這一生產工具的大變革必然引發生產關系大變革

  在任何時候,社會生產力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中存在并運行的。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框架之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無疑有著永恒的魅力。但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框架之內,以“互聯網+”領銜的高新科技革命和以美國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對于國際壟斷資產階級而言,無疑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并在一段時日內,可以使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基本矛盾轉嫁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使其內部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在一定條件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可以保護和促進高新科技這種生產力的存在和發展,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和超越一定的時段,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必然造成廣大人民群眾相對的甚至絕對的貧困,并難以容納新科技變革帶來的生產力急劇增長,抑制甚至破壞生產力的存在和發展。

  科學技術本身沒有階級屬性,但科學技術必然為科學技術占有者服務。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條件下,資本為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還必然利用和占有科學技術,技術和科學的進步就意味著資本榨取血汗的藝術的進步。以工業生產為例,“互聯網+”時代的生產模式可以表述為:勞動者+智能機器+智能網絡+智能終端。其中,“勞動者”是人,“智能機器+智能網絡+智能終端”則是資本所擁有的生產工具,這些智能生產工具,都是資本的承擔者。在當今世界,在短時期內,智能機器人還無法全部代替人工,因此工業生產仍然離不開大量工人?!爸悄軝C器+智能網絡+智能終端”使得流水線上的生產速度加快,結果是工人的勞動節奏和緊張程度明顯加大。由于智能機器、智能網絡和智能終端的發展,工人操作也將日益簡單化、工人可替代性明顯增強,加上過剩勞動力大量產生,使得勞動力價值又最大化地貶值,工人的實際工資將降低。因此,“互聯網+”這一生產工具的大發展,不但不可能消弭反而會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加劇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

  隨著這一矛盾的進一步加劇,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壟斷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西方發達國家與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以及全球范圍內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等世界性難題,也將進一步激化。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進一步強化,只會使這些矛盾與難題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加劇。因此,我們說,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框架之內,放入更長的歷史長河中考察,從根本上說,科學技術不僅不再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會成為資本的奴仆?!盎ヂ摼W+”的迅猛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必然造成富國、富人愈來愈富,窮國、窮人愈來愈窮這一狀況的加劇,并且會造就一批又一批與國際壟斷資本對立、對抗的思想家、理論家、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等,進而發展壯大由先進理論武裝的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隊伍。隨著資產階級掘墓者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資本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則是可想而知的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這一新生技術力量只有歸還人民大眾,才能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所以,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上說,經濟全球化和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不但不是距離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越來越遠,而恰恰相反,是日趨接近。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可能有較大甚至更大的曲折。

  “互聯網+”的大發展,往往會首先和主要沖擊所謂的“中產階級”即本質上的“中等收入階層”。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把西方社會的穩定寄托在所謂“中產階級”即中等收入階層的不斷壯大上。這就是建立所謂的“貧富兩頭小,中間‘中產階級’大”的“橄欖型社會”。在全球經濟繁榮時期,在西方發達國家,一般說來,所謂的“中產階級”是發展壯大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可以利用自己的金融、貿易規制、科技等霸權,一方面源源不斷地從海外獲得物美價廉的商品特別是生活必需品以供給國內各個階級階層購買;另一方面用海外獲取的豐厚壟斷利潤為窮人提供基本的生活待遇,建立所謂的“福利社會”;并且用海外獲取的豐厚的壟斷利潤為所謂的“中產階級”支付比生存工資高的薪水,使他們在就業期間享受更多的物質生活資料。在發展中國家,所謂的“中產階級”也會處于正常的發育之中。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所謂“中產階級”經濟上的標志,就是有著相對較高的工資等較為穩定的收入,并可以以此作為抵押,進行“車貸”“房貸”等,以提前支取和享受自己甚至是子孫后代的“資源”。但經濟一旦進入下行通道,或者步入停滯和危機階段,就不僅會造成大量普通勞動者的失業,而且會把大量的所謂“中產階級”拋入失業大軍。美國《外交政策》首席執行官戴維·羅特科普指出:“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技術的幸福結合帶來生產力的巨大提高,將在創造就業方面產生前所未有的可怕效應”;“換句話說,律師和會計師很可能要感受到流水線工人幾十年來感受到的痛苦”。(戴維·羅特科普:《第三次工業革命》,2012年11月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據美聯儲統計,由于房價、股市等暴跌,2007年至2010年間,美國家庭中位數凈值縮水39%;有50%的“中產階級”在經濟衰退期間與原有的經濟地位相比有所甚至明顯下降。(葉·倫:《美聯儲說,美國人財富在2007年至2010年期間縮水40%》,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2012年6月12日)

  從一定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對于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依據,就是建立在資產階級國家中等收入階層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深化而必然不斷出現的一次比一次更大的階級分化上??梢灶A見,隨著“互聯網+”的大發展,隨著全球工作崗位的逐漸減少,隨著貧富兩極分化的逐漸加大,隨著各國廣大普通民眾購買力逐漸下降,隨著各國主權債務突破無法承受的極限,隨著全球各國其中包括美國等發達國家廣大的中等收入階層被拋入絕對貧困行列,資本主義社會大規模的社會動蕩、動亂終將是不可避免的,盡管這要經過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不僅工人階級隊伍在數量上會不斷壯大,其思想覺悟和組織程度也必將在斗爭中不斷提高。更何況,中等收入階層絕大部分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白領階層”。這些人年紀輕,學歷高,掌握著各種高科技,當這些人被拋入貧困者行列之時,他們與本來就處于貧困行列的“藍領工人”階層相結合,其斗爭的反抗形式和效果會與以往經濟危機中有很大的不同。

  2015年7月2日,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國家安全問題研究員布倫達·M·西弗在一篇文章中對總統奧巴馬的“中產階級經濟學”表示如下憂慮:“決策者一般都頌揚全球中產階級崛起所帶來的長期好處”,“不幸的是,中產階級擴張在短期內的破壞性和不穩定性一直被相對地忽視了,而且這兩者還因全球化和數字革命而被放大”;美國“中產階級”“仍然面臨薪酬增長停滯、裁員、大學費用飆升以及債務等諸多問題”;“其他發達的工業國家中的中產階級也承受著類似的或者更糟糕的厄運”;“這一趨勢可能助推關鍵國家發生社會革命”。這位學者在文中還引用了《文明的沖突》的作者亨廷頓這樣的觀點:“中產階級甚至是最具革命性的社會階級?!?span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rgb(127, 127, 127);">(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國家安全問題研究員布倫達·M·西弗:《美國應該懼怕全球中產階級的五大理由》,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015年7月2日)

  四、“互聯網+”引發生產關系大變革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無疑無比光明

  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被國際金融及產業等壟斷資本所占有和主導,它們主導并規制著政治、法律和意識形態的全球化。在通往“互聯網+”這一生產工具大變革的路途中,不僅不同的國家、民族和階級有著不同的合作、競爭直至較量,而且不同的國際金融、產業等壟斷資本之間同樣有著不同的合作、競爭直至較量。

  互聯網無國界,但互聯網企業有“國籍”。就是一國之間的互聯網和“互聯網+”領域本身也在十分激烈地廝殺著?;ヂ摼W和“互聯網+”領域既是新的生產力孕育和壯大的“搖籃”,也是金融衍生品滋生和洗劫的“樂園”?!盎ヂ摼W+金融”在美國的泛濫,使得金融壟斷資本首先在美國不僅不是為物質商品生產服務,反而不斷吞食工商業資本,使得美國逐步失去物質商品的生產能力與創造能力。它還利用自己的金融霸權,進一步吞食世界工商業資本,從而在美國與全球范圍內釀就失業的加劇和各國有效需求的衰減。

  經濟全球化不是始于今天,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的《共產黨宣言》中,已經宣布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的開始。新一輪的全球化,始于蘇聯亡黨亡國之后。這與“互聯網+”這一嶄新的生產工具登上全球舞臺幾乎同步。經過20多年的實踐,不僅廣大發展中國家,而且除美國之外的其他發達國家,也都開始品嘗美國主導的“互聯網+”的苦頭,即使美國統治者自身也在嘟囔著“互聯網+”帶來的諸多“麻煩”: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兩極分化,經濟增長放緩和失業率的上升,全球“恐怖主義”和所謂“恐怖主義”的增多,國家和私人信息受到驚人的攻掠,發達國家的孤立主義和不少國家的民族主義、反移民情緒的急遽上升等等,這些似乎已成為全球需要共同治理的“新的公共安全領域”。有的學者甚至判定:“全世界已進入‘去全球化時期’”;“在2013年,最富裕的國家比2009年多采取了23%的保護主義措施”;“互聯網的自由度正在降低,許多政府給本國互聯網筑起了圍墻”;“去全球化時期過后,世界最終都會恢復正常,但有時要到發生全球沖突(如二戰)之后”;“歷史表明,當前這樣的去全球化時期可能會產生持續數十年的影響”。([美]喬舒亞·科蘭齊克:《大規模的去全球化》,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網站2015年2月1日)

  從一定意義上講,世界就是在“全球化”與“去全球化”的不斷交替中曲折前進的。我們十分清醒地知道,資本主義社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的發揮還有一定的潛力,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力量的合作、競爭、較量還在進行之中;從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交往方式的角度講,“互聯網+”與反“互聯網+”的合作、競爭、較量也在進行之中。但是,“互聯網+”這一生產工具的大發展必然引發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兩極分化,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生產的社會化的基本矛盾會更加尖銳,并與現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必然發生大沖突,從而引發生產關系的一定變革甚至大變革。這種變革在未來一些年內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是實質上的“小變革”,就是說,國際壟斷資本“割肉”,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較大的調整,為絕大多數窮人讓利,這可以延緩資本主義的生命,羅斯福新政的本質之一就是如此。二是實質上的“不變革”,即國際壟斷資本不作讓步,全球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將被全世界絕大多數的窮人所變革,世界左翼和社會主義思潮乃至運動將較快地有較大的復興。國際壟斷資本無論是“小變革”還是“不變革”,社會主義的全球化必然最終取代資本主義的全球化。

  互聯網還會使先進的革命理論的傳播變得如同國際金融資本通過互聯網掠奪別國和他人財富一樣便捷和迅疾。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高度評價大工業所造成的日益發達的交通工具在工人的越來越擴大的聯合中的作用。他們說:“中世紀的市民靠鄉間小道需要幾百年才能達到的聯合,現代的無產者利用鐵路只要幾年就可以達到了?!?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size: 12px;">(《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頁)在當今時代,互聯網會使當今工人階級的聯合幾個月或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內就可以達到。特定條件下的“蝴蝶效應”足以使整個地球卷起“當驚世界殊”的風暴。

  當然,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金融帝國主義在全球經濟政治領域占據統治地位,它們也在全球意識形態領域占據統治地位。我們還可以看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在對蘇聯的演變中,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技術和辦法。其中,它們運用廣播電臺以及電視、報刊發揮了獨特、重要的作用,比如,用許多虛假和錯誤信息對蘇聯人民反復灌輸,并使許多人深信不疑。但互聯網是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新式媒體,它的最大特點不僅是速度快、容量大,而且顯然更是發布者與受眾之間的雙向互動。信息發布者發布了虛假信息和錯誤東西,知情者就有可能對此立即進行揭露和反駁。這種雙向互動,恰恰是單向灌輸的廣播、電視和報刊等其他媒體所缺乏的。毫無疑問,對于這些揭露和反駁,世界文化霸權主義的發布者固然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控制,但只能在一定范圍內和一段時日內取得成效。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梢哉f,由于互聯網的誕生,世界文化霸權者企圖運用互聯網對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侵蝕特別是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西化分化遇到了極大的障礙。當然,互聯網上各種觀點都有,可以說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但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也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開辟了坦途。人們在爭鳴中可以比較、鑒別、提高,這對提高世界各國人民的政治覺悟和思想理論水平有極大的好處。從局部和短時段看,互聯網有著很多弊端;但從長遠、根本上講,互聯網這一嶄新的生產工具的出現,有可能會使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距離我們越來越近。使得全球各地零散的“社會主義復興的幽靈”長上在全球迅速傳播和集聚的翅膀,這無疑有助于極大地推動全球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的反抗與斗爭由自在轉為自為,并進一步更加緊密地團結和聯合起來。

  從一定意義上講,正確或錯誤的理論都是自在,都是古今中外不同階級和不同利益群體的特定代表人物對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不同的把握與不同的表述,而人們的認識才是自為。人們不被正確的理論所說服和掌握,就必然會被錯誤的理論所說服和掌握;不把正確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必然把錯誤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人們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只能來源于社會實踐;人們的錯誤思想如何才能被拋開?也只能通過社會實踐。人們實踐的結果,一個是成功,一個是失敗。而失敗,則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我們絕不是為苦難和災難本身唱贊歌,但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沒有中央紅軍在戰略轉移中的屢屢失利,就沒有后來的遵義會議。人們不僅需要正面說教,反面教材的作用往往比正面教材來得更為刻骨銘心。從一定意義上講,在通往世界社會主義復興的道路上,蘇聯亡黨亡國的災難令人警醒,我們也會牢記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樣的警世恒言。真正的共產黨人正是在各種災難中汲取深刻的教訓而不斷成長的。通往共產主義的道路無疑是艱難曲折的,但前途也無比光明。

責任編輯:l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