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三部委發布關于印發《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工作方案(下文簡稱“《工作方案》”)》的通知。深圳市委金融辦常務副主任、市委金融工委常務副書記、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長時衛干表示,近年來,深圳持續開展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積極推進多元化知識產權金融支持,形成了知識產權金融“深圳經驗”,接下來將以打造“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為契機,加快構建具有深圳特色的知識產權金融生態體系,持續打造最好科技創新生態和人才發展環境,并在以高質量科技金融服務助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方面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2024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2.3萬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1年居全國城市首位。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增長18.9%,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研發投入強度達6.46%;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占比達93.3%,總量居全國城市第一。
如何讓“沉睡的知識產權”通過金融工具轉化為“流動的資本”,成為深圳必須攻克的課題。長期以來,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并加快推進知識產權金融工作,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險、證券化等方面持續發力。
據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透露,2024年,全市專利及商標質押登記金額511.06億元、登記筆數1885筆,分別同比增長32.98%、65.21%,惠及企業1427家;知識產權保險保費收入501.32萬元,提供風險保障5.1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1.9%、69.38%;新發行19單規模共38.62億元的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發行量和發行規模持續領跑全國。
此外,深圳還依托前海、河套等國家重大戰略平臺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跨境交易、跨境融資試點。深圳知識產權金融的創新發展,將企業的“技術軟實力”切實轉化成“融資硬通貨”,有效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構建各具創新特色、運行良好高效的知識產權金融生態體系,深圳前期已經有良好的工作基礎:
一是強化前瞻布局,知識產權金融惠企政策體系持續完善。相繼出臺《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以及知識產權金融領域專項扶持政策。構建“市+11區”兩級惠企政策體系,實施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險、證券化補貼和風險補償政策。
二是強化服務提升,知識產權質押登記辦理更加便捷高效。全面推廣無紙化登記線上辦理試點,發布質押融資服務手冊,推動專利權質押登記辦理時限從5日壓縮至2日。
三是強化能力建設,知識產權評估體系逐步構建。支持銀行機構建立知識產權內部評估體系,著力降低評估成本,提高評估效率。推動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估值中心、深圳市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平臺開發相關評估工具,為金融機構知識產權評估開通高效便捷的綠色通道。
四是強化產品創新,知識產權金融服務不斷升級。發布深圳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保險產品清單,落地跨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專利權”質押融資、數據知識產權融資,以及針對跨境電商場景的海外知識產權維權保險、侵權責任保險等特色產品。首創知識產權證券化“深圳模式”,入選綜改試點創新舉措獲國家發改委推廣。
五是強化平臺支撐,知識產權交易機制不斷健全。大力建設國家級平臺,并打造全市統一的融資服務信用平臺,為知識產權金融發展提供強大的基礎設施保障。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其中知識產權金融是科技金融的重要方面。開展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工作,是中央部委會同地方政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踐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對于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培育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釋放了持續提升金融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的強烈信號。
時衛干表示,接下來,深圳將以開展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為契機,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質押登記“一窗通辦”,讓企業少跑腿、快融資;逐步構建“深圳標準”評估體系,讓技術價值看得見、算得清;持續擴容金融服務“工具箱”,讓創新資本活水奔涌;不斷健全交易機制,打造“評估—交易—處置”一體化市場;政銀企協同發力,先行示范打造知識產權金融“標桿城市”。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營商環境、數字政府、數字經濟、低空經濟、民營經濟、產業發展、數字企業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