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佛山全市上下將營商環境作為改革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形成了一大批實踐成果。日前,第二屆佛山市營商環境改革“優秀創新案例”評選結果已出爐,為發揮榜樣作用,繼續推動營商環境改革走深走實,持續擦亮“營商好環境、佛山益曬你”改革品牌,市發改局推出【營商環境改革優秀案例集選】欄目,詳細介紹評出的24個優秀案例。敬請垂注。
融資難是破產重整程序中拯救困境企業的最大障礙。為破解這一難題,市法院優化整合多方資源,推動重塑破產重整投融資新生態,構建融資需求對接新平臺,探索信貸落地和監管新機制,2023年以來已引入投資款16.32億元,助力9家企業破產重整成功,相關經驗入選國家發改委改革發展報社“營商環境創新發展重點宣傳推廣案例”。
一、凝聚“法院+”合力,重塑破產企業融資生態
聯合破產管理人協會、金融機構共同發力,解決金融機構對破產企業“不想碰”“不敢碰”問題。
一是與破產人管理協會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聯合發布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推動制定管理人工作質效評價標準;聯合定期“送法進銀企”,圍繞破產程序中金融債權人權益保護等主題開展宣講,消除金融機構對破產融資的疑慮。
二是搭建融資支持框架。指導破產管理人協會與多家金融機構簽署《解決佛山市破產企業融資問題的備忘錄》,推動破產管理人協會為簽約金融機構提供信息核實、破產專業技術支持。5家簽約銀行承諾每年為進入破產程序的企業提供25億元額度的金融貸款。
三是推動開通信貸落地綠色通道。篩選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具有經營價值的危困企業,公示企業破產狀態,為金融機構提供司法評價意見,引導金融機構快速明確授信對象,并以設立、引進基金或投融資機構等個性化定制模式提供融資。
二、聚焦“兩平臺三需求”,打通投融資要素對接渠道
在重整項目與融資渠道之間牽線搭橋,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通“資產處置—投資人招募—融資渠道接洽—管理人履職監管”全鏈條堵點。
一是搭建融資供需信息對接平臺。主動與破產管理人、政府相關部門、金融機構等實時共享破產企業信息,靶向推送破產處置與投融資信息,實現破產案件辦案流程、資金等一體化管控。目前,佛山市破產重整投融資平臺關聯53家機構,進駐配資方、投資人、管理人用戶277個,2023年1月至今,共發布招募項目70個。
二是完善融資交易平臺。探索引入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利用大數據模型,精準匹配破產重整投資人,拓展投資意向洽談、投資全流程在線管理等功能。三是促進融資產品供給競爭。進一步整合共益債類資金、重整投資人資金、資產購買人資金三大需求,持續引進有資金實力的資產管理公司,促使融資更高效、成本更低廉。
三、開發兩種融資模式,確保信貸項目精準落地
開發“銀行+民間資本+破產企業”“銀行+破產企業”兩種融資模式,不斷提升融資項目落地率。
一是探索“銀行+民間資本+破產企業”間接融資模式。禪城法院探索“銀行+民間資本+破產企業”三方結合模式,由管理人、民間投資方、招商銀行佛山分行三方簽訂融資合作協議,引入民間投資方分擔融資壓力和風險,同時借道銀行降低融資項目整體成本。
二是探索“銀行+破產企業”直接融資模式。順德法院引導管理人盡可能引進獨立性高、穩定性強、利率較低的資金,實現銀行向重整企業直接融資的突破。某破產重整企業通過投融資平臺獲得銀行3000萬元的直接融資,創下銀行直接向破產企業發放貸款額度的新紀錄。
四、強化配套聯動監管,促進融資安全合規
深化府院聯動統一協調機制,聯合行業主管、金融監管等部門出臺配套監管措施,推動破產企業融資、信用修復、銀行貸款、融資資金安全退出的良性閉環,降低融資風險。
一是強化融資安全政策保障。聯合出臺保障金融機構債權人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的方案,共同保護金融債權和稅收債權,監管融資程序、利率、規模。強化融資回報借貸規范。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合理限定融資規模,規定相關利率與服務費不超過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450個基點,融資金額原則上不能高于可供處置資產評估價的30%。規范資金回收,法院明確破產程序中融取資金為共益債務,出借人根據清償順位請求獲得清償。
二是強化融資風險三方監管。推動破產管理人協會及融資機構制定融資流程指引,實行“破產管理人對融資計劃可行性負責、法院對融資方案作最終確認、融資機構加強審批管理”的三重審核。推動優化與破產程序相銜接的金融服務工作機制,引導融資機構通過設置紓困基金、開發金融產品等方式提供融資,進一步降低融資風險。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營商環境、數字政府、數字經濟、低空經濟、民營經濟、產業發展、數字企業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