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浪潮下,傳統監管模式正面臨市場主體多元化、風險復雜化的嚴峻挑戰。上海市寶山區積極探索,以公共信用綜合評價體系為依托,創新構建“綜合+行業”信用動態監管模式,借助數字化手段重構監管邏輯,在提升監管效能、激發市場活力、構建社會信任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可借鑒的“寶山樣本”。
一、構建科學信用評價體系,破解行業監管難題
針對人力資源服務行業“機構多、風險散、監管難”的痛點,寶山區依據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結合區內首創的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信用等級評價,構建了“綜合+行業”雙維度信用評價體系。該體系整合了社會保險繳納、勞動糾紛處理、經營合規性等46項量化指標,對全區850家機構開展動態信用評級,劃分A(優秀)、B(良好)、C(一般)三級,A級進一步細分為AAA、AA、A三檔。在2024年首批評級中,6家企業獲評3A級,1家C級企業主動退出市場,驗證了該機制的篩選與震懾效能。與此同時,2024年全區規模以上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達98家,新增28家,營業收入總額164.75億元,位居全市第四,年度營收增速2.7%。
二、分級管理激發市場活力,構建“信用賦能”生態
寶山區將信用評級與政策資源深度掛鉤,形成“激勵-約束”雙引擎。針對A級企業推出“信用賦能包”:3A級機構可享最高500萬元貼息貸款、政府項目優先合作資格;AA級機構納入“重點培育庫”,獲專項培訓與資源對接。2024年,通過排摸走訪385家企業,建立潛力企業蓄水池,解決行政審批、出海業務拓展等8大類訴求,挖掘24家高成長性企業納入統計體系,新增營收21億元,同比增長7.8%,顯著高于行業平均增速。
三、信用監管推動長效治理,塑造區域營商環境品牌
寶山區通過信用評價體系引導企業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升級”,已有4家企業獲評“上海市優質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同時,寶山區的監管經驗正逐步向建筑工程、成品油等高風險領域復制,形成“信用+”工具箱,夯實區域信用體系基礎。
從“事后處罰”轉變為“事前預警”,從“監管對立”走向“共生共治”,寶山區依托公共信用綜合評價體系與行業監管深度融合,重塑政企關系與市場秩序,有效實現了監管成本降低與市場活力釋放的雙向促進,為數字經濟時代營商環境的優化貢獻了新范例。這一創新實踐正逐步成為可推廣的“區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