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以下簡稱新法)正式施行。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民營經濟促進法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與地方性法規銜接?給民企帶來了哪些紅利?如何真正落地見效……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問題一:新法框架和主要內容是什么?

這部法律共9章78條,圍繞公平競爭、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規范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等方面建立完善相關制度機制,將黨中央對民營經濟平等對待、平等保護的要求落下來,持續優化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問題二:新法的里程碑意義在哪里?

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第一次明確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第一次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確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標志性事件。

問題三:新法給民營企業帶來了哪些紅利?

新法以立法剛性為民營經濟“固本培元”,從公平競爭、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到規范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構建起全面的法治保障體系,給民營企業帶來了諸多實實在在的紅利。如在市場準入領域,全力保障民營企業能夠公平、平等地使用生產要素和公共服務資源;投資方面,積極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融資層面,著力提升民營企業融資的可得性與便利性;科技創新和海外投資經營方面,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組織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引導企業在海外合規經營;權益保護方面,重視保護民企的新型權益,強調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經營自主權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等。

問題四:新法如何與地方性法規銜接?

新法具有明確的上位法地位,是地方立法必須遵循的根本規范依據,國家要推動各地立法機關建立“同步修法+跟蹤評估+政策反饋”的閉環制度,地方需對現行法規進行系統性的合法性審查和一致性清理,還應鼓勵地方探索差異化創新,通過“國家立法定框架+地方規則填細節”的模式,實現法律統一性與地方特色的有機銜接。

問題五:新法如何更好地推進落實?

幾點建議:一是穿透式監督體系。通過第七十一條至第七十四條確立行政追責機制,將違法設置市場壁壘、拖欠賬款等行為納入問責范圍,與第五十三條的投訴舉報機制、第六十六條的檢察監督形成閉環鏈條,形成“問題發現-政府整改-司法兜底”的閉環。二是標準化執法程序。第五十條確立“最小必要干預”原則,第五十二條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通過規范自由裁量權壓縮執行偏差空間。三是數字化執行監測。建立政策執行數字監管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實時監測各地執行情況,對異常指標自動預警;同時配套建立執行效果評估機制,將評估結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通過獎懲分明的激勵機制確保政策落地不走樣。四是構建多元共治格局。在推進落實過程中,注重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通過定期開展政策執行滿意度調查、建立企業家監督員制度等方式,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社會監督的多元共治格局。

來源:國脈智庫綜合整理,素材來自官網媒體/網絡新聞

備注:營商環境熱門問答為國脈智庫圍繞重要政策、行業熱點、關注焦點等,依據官方公開資料精心整理的問答類文章,旨在成為用戶了解營商環境領域關鍵信息的可靠助手。該類文章將緊密結合實際需求與形勢變化,不定期進行更新。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營商環境、數字政府、數字經濟、低空經濟、民營經濟、產業發展、數字企業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