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消防救援總隊依據國家消防救援局《消防救援機構便民利企八項措施》,結合江蘇實際制定《江蘇省消防救援總隊優化營商環境便民利企十項措施》,通過制度創新、技術革新、服務更新系列舉措,著力提升消防政務服務智能化、便利化、惠民化水平,切實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壓縮辦理時限。注冊消防工程師注冊執業審批時限從不超過20個工作日,縮短為不超過10個工作日。申請消防設施操作員職業技能鑒定的,3個月內安排考核,且理論知識考試和技能考核在同一天進行,考核次日公布成績,合格人員在次月第3個工作日后可下載成績合格電子憑證。
優化行政許可。對于申請辦理公眾聚集場所投入使用、營業前消防安全檢查的,實行容缺受理,申請人只需提交《公眾聚集場所投入使用、營業消防安全告知承諾書》或《消防安全檢查申報表》,其他材料可以在消防救援機構現場檢查時提交;對于僅變更營業執照名稱、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的公眾聚集場所,申請變更時可以不提供消防驗收或備案抽查證明文件、場所平面布置圖、場所消防設施平面圖。
拓寬線上渠道。在江蘇政務服務網“消防旗艦店”嵌入消防安全檢查、限期改正復查等模塊,申請人可以在線申請公眾聚集場所投入使用、營業前消防安全檢查及限期改正復查(含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檢查限期改正,責令限期改正,重大火災隱患銷案,解除臨時查封和恢復使用、生產、經營等復查),消防救援機構在法定期限內及時辦結。全面推行公眾聚集場所投入使用、營業前消防安全檢查許可和注冊消防工程師注冊電子證照,申請人可以隨時查詢、下載。電子證照與紙質證照同步制發、并行使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實現“群眾不跑腿”。
精簡證明材料。消防行政許可、監督檢查、行政處罰、強制執行等執法活動中,需要行政相對人提供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營業執照、消防救援機構制發的法律文書),可以通過內部核查、部門間信息共享、網絡核驗等方式驗證的,不再要求行政相對人提供。對于應用“單位消防安全管理系統”建立電子消防檔案并實時錄入更新的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可以不建立紙質消防檔案。
統籌開展檢查。建設火災風險評估預警系統,定期評估單位火災風險等級,精準確定被檢查對象。實現“對低風險單位無事不擾,對高風險單位重點監管”。將消防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納入“雙隨機、一公開”消防監管,未列入檢查計劃或無法定事由的,一律不得開展檢查,全面推行“計劃之外無檢查”,所有檢查均采取“雙隨機”的形式開展。消防救援機構開展監督檢查前,提前與被檢查對象約定時間。融入跨部門“綜合查一次”聯合檢查,將消防事項納入相關領域監管“一件事”,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同一單位(場所)在年度內首次檢查未發現消防安全違法行為、發現違法行為情節輕微且當場改正或已納入“綜合查一次”檢查對象的,除舉報投訴核查等特殊情況外,本年度內可以不再檢查。檢查計劃、檢查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檢查事宜可在江蘇省消防救援總隊官網查詢。
優化指導服務。在全省現有南京、無錫、徐州、南通、鹽城、泰州6個消防職業技能鑒定站點的基礎上繼續新建揚州、連云港2個消防職業技能鑒定站點,方便考生就近考試。根據單位需要,組織消防講師走進單位開展免費消防安全培訓,在重大火災隱患整改、單位消防安全管理、消防演練、宣傳培訓等方面提供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常態化開放消防救援站和消防科普場館,講解滅火器材使用和疏散逃生技巧等。鼓勵單位自主開展“體檢”,探索“預約式”消防技術服務和火災高風險單位“會診式”指導,提升單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產品質量提升。消防救援機構將使用領域滅火器、過濾式消防自救呼吸器、滅火毯等消防產品的不合格信息發送給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符合《消費品召回管理暫行規定》調整范圍的,配合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開展缺陷消防產品召回工作,加強使用領域相應消防產品的監督管理,消除安全隱患。
細化處罰容錯。明確消防安全領域違法行為依法從輕減輕處罰和不予處罰事項,修訂消防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避免行政相對人負擔過高。推行“普法宣傳——教育引導——告誡說理——行政處罰——監督整改”漸進式執法模式,強化“事前積極預防、事中審慎考量、事后引導整改”的全過程執法服務。
靈活文書送達。在法律文書直接送達、郵寄送達等基礎上,拓展電子送達方式。經受送達人同意,消防救援機構可以采用電子郵件、移動通信、互聯網通訊工具等能夠確認其即時收悉的特定系統,將相關法律文書送達受送達人。
嚴格規范執法。嚴禁干擾被檢查對象正常生產經營,不得刻意要求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到場。嚴禁任性處罰被檢查對象,不得亂查封、亂扣押、動輒責令停產停業。嚴禁變相檢查,不得以觀摩、督導、考察等名義行檢查之實。如發現上述行為,可向消防救援機構反映。
下一步,總隊將通過各類媒體、平臺、窗口,加強《十項措施》的宣貫解讀,擴大覆蓋面、知曉度,讓企業群眾了解措施主要內容;抓好貫徹實施,逐項制定細化措施和實施要求,將便民利企措施真正執行到位;因地制宜推進,及時跟進研判措施落實質態,針對落實中出現的新情況,指導各地結合實際,制定更多符合企業和群眾需求的便民利企措施,更好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糾治執法作風,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要求,強化執法監督,深化執法回訪,規范行政檢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