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要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是新時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抓手,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圍繞如何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記者采訪了浙江大學公共服務與營商環境評價研究中心主任胡稅根。
1
以市場化釋放千萬企業的創新活力,以法治化筑牢投資創業的信心根基,以國際化拓展全球資源配置的戰略通道
記者:如何理解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的意義、內涵與實踐要求?
胡稅根:營商環境是經營主體生存發展的土壤,優化營商環境對于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首先,一流營商環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熟的重要標志。通過完善產權保護、確保公平競爭、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等制度建設,能夠有效消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其次,優化營商環境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基礎。制度環境的優劣直接決定了創新要素能否產生集聚效能,從而進一步推動產業升級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最后,優化營商環境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支撐。優化營商環境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現實需要。優化營商環境,要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建設,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增強對國內外要素資源的吸引力,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加快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營商環境市場化的核心是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目前,營商環境市場化改革已從簡政放權向系統性制度重構轉變。截至2025年1月,全國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已縮減至29條;要素市場化配置逐步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的流動性和配置效率顯著提高。市場化改革要求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更加尊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因而在實踐中,應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行政審批程序,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營商環境法治化強調通過法律手段規范市場行為,保障各類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等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營商環境制度體系日益完善,監管執法效能不斷提升,為各類經營主體依法依規開展業務提供了良好條件。具體實踐中,法治化要求加強立法,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同時深化依法行政,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提高行政效率與透明度。此外,還需要強化司法保護,確保產權和合同的有效執行,維護市場秩序。
營商環境國際化的本質是推動國內規則與國際高標準經貿體系銜接,從而更好吸引外資,進一步促進國際合作。我國在加入CPTPP、DEPA等協定的談判中,主動對接數字經濟、國企競爭中立等前沿規則;海南自貿港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允許境外醫療機構獨資辦醫。進一步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需要在以下方面實現突破:一是規則層面,在數字貿易、綠色標準等領域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中國方案成為全球共識;二是服務層面,完善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三是平臺層面,推動自貿試驗區從“邊境開放”向“邊境內開放”延伸,試點跨境數據流動“白名單”制度,構建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節點。
營商環境優化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保障。以市場化釋放千萬企業的創新活力,以法治化筑牢投資創業的信心根基,以國際化拓展全球資源配置的戰略通道,就一定能讓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更加充沛。
記者:在2025年初,中國科技界迎來了一股新的熱潮,“杭州六小龍”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傲↓垺爆F象出現在杭州,良好的創新氛圍、產業生態和營商環境是很重要的原因。根據您的觀察,杭州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有哪些好的實踐做法?
胡稅根:浙江省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始終在營商環境優化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新時代以來,浙江省通過“四張清單一張網”建設,全面推進“最多跑一次”、政府數字化轉型以及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等一系列創新舉措,以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完善金融支持體系、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為企業提供了更加公平、透明、便利的發展環境?!昂贾萘↓垺钡尼绕?,不僅展現了杭州作為全國創新高地的強大吸引力,也凸顯了浙江省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成效。
一是強有力的創新政策支持。杭州始終將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戰略。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扶持,如稅收優惠、研發補貼、人才引進等,為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例如,2024年,杭州市科技局出臺《杭州市“新雛鷹”企業培育管理辦法》,為加強科技企業源頭培育,完善科技企業成長鏈條,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起到了關鍵的促進作用。同時,杭州愿意“為失敗兜底,為創新撐腰”,讓企業能夠放開手腳,大力攀登。例如,在2024年青山湖科技城政銀企對接會上,臨安區首單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險完成簽約,在合同范圍內,企業投保的兩個項目如遇失敗,最高可獲賠200萬元,這樣的兜底措施對企業創新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是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杭州依托浙江省統一的政務服務平臺“浙里辦”,將政務服務從線下延伸到線上。企業和群眾可以通過手機APP隨時隨地辦理社保查詢、稅務申報、營業執照申領等業務,真正實現了“掌上辦事”。另外,杭州是全國首個提出建設“城市大腦”的城市,利用“城市大腦”平臺,整合多領域數據,為政務服務提供智能化支持。數字基礎設施的完善,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此外,杭州在5G、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上的布局,也為企業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
三是精準高效的政務服務供給。近年來,杭州努力推進政務服務創新?!白疃嗯芤淮巍备母锏牟粩嗌罨谌珖秶鷥犬a生了廣泛影響。一方面,進行政務服務事項整合與流程優化,通過整合政務服務事項,將原本分散在多個部門的業務集中到一個窗口辦理,實現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企業和群眾只需跑一次,甚至“零跑腿”,即可完成多項業務的辦理。另一方面,制定統一的政務服務標準,明確辦事流程、所需材料和辦理時限,并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公開,確保企業和群眾能夠清晰了解辦事要求,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反復跑腿。這種高效的政務服務為企業節省了大量時間和成本,使其能夠專注于核心業務發展。
2
近年來,我國營商環境建設的重點已從“政策優惠”向“制度創新”轉變
記者: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在優化營商環境的實踐中,有哪些工作重點?
胡稅根: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各地區各部門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集聚眾力、精細施策,為培育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以政務服務改革為首要抓手,以數字化賦能顯著提升辦事效率。各地積極推進政務服務流程再造,通過“一網通辦”“不見面審批”等改革,突破地域限制,實現政務事項在線辦理、異地可辦。例如,上海實施“一業一證”改革,整合行業審批事項,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推動審批管理服務從“以政府部門供給為中心”向“以市場主體需求為中心”轉變。這些舉措致力于形成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高效政務服務體系,既推動了政務服務提質增效,也讓市場主體有更多獲得感。
二是推進法治化建設,強化法治對市場經濟的規范、保障和促進作用。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強市場規則體系建設,清理隱性壁壘,健全法治化營商環境保障機制。例如,深圳出臺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細化執法標準,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遼寧推行“綜合查一次”模式,減少多頭檢查,提高執法透明度和企業合規便利度。各地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推進法治化建設,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有效提升了經營主體的安全感和信心,為企業提供了穩定可預期的發展環境。
三是著力保障市場公平競爭,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推動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各地緊緊圍繞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總體部署,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例如,江蘇、廣東等地大力整治招投標領域的歧視性條款,保障中小企業在政府采購、工程項目等領域的公平競爭機會。各地積極落實“非禁即入”原則,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向民營資本公平開放。
四是重視監管方式創新,提升市場治理效能,提高行政監管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各地積極探索包容審慎、科學精準的監管模式,確保既能有效監管,又避免對企業造成不必要的負擔。例如,上海、浙江等地推行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模式,對信用良好的企業“無事不擾”,對失信企業依法嚴管,形成精準高效的市場監管體系。通過科技手段創新監管,構建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場監管體系,從而不斷優化政府與經營主體的互動模式。
五是推進產業生態建設,提升企業發展競爭力和產業鏈韌性。各地重點打造產業發展新生態,為企業提供全鏈條、全周期服務,在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的同時,促進產業集聚和高質量發展。例如,廣東推行“鏈長制”,協調解決企業在產業鏈上的關鍵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助力本土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
六是加快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對標國際高標準規則體系,提升全球競爭力。目前,各地積極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新的B-Ready體系,在貿易便利化、數據跨境流動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例如,北京、上海在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臺專項政策,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提高跨國企業和外資機構的市場準入便利度;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快推進數據跨境流動規則對接,促進國際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同時,各地不斷擴大外資準入范圍,強化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完善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機制,持續增強中國市場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
總體來看,近年來我國營商環境建設的重點已從“政策優惠”向“制度創新”轉變,各地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結合本地產業特點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探索出一系列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形成了多層次、多領域、系統化的改革格局。
3
全面落實黨中央新部署、新要求,推動各地區、各領域營商環境持續改進提升
記者:營商環境優化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落實黨中央新部署、新要求,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各地區、各領域營商環境持續改進提升,應當把握哪些重點任務?
胡稅根: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需要在新形勢和新任務下聚焦重點、精準發力:
一是要以要素配置效率為核心,激活經濟內生動力。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高效配置,不僅直接影響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競爭力,更決定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其中數據要素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其市場化配置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重塑產業體系、推動關鍵技術突破,從而助力高質量發展。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數據的高效流通和安全使用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要加快完善數據確權、定價、交易等相關規則,建立數據要素市場流通機制,進一步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推動實現更科學、更精準、更智能、更高效的治理。同時,要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建立健全數據使用和流通中的監管機制,確保數據要素的安全性和合規性。
二是要強化法治保障,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法治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基石,也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要完善法律法規,提高執法水平,確保市場主體在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中競爭和發展。一方面要加強產權保護,產權得到有效保護,經營主體才能放心投入、長期經營。當前,我國在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知識產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需不斷完善和調整相關法律法規。例如,要注重打擊各類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嚴格落實懲罰性賠償制度,提高侵權成本。另一方面,要健全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和監管體系。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原則,但實踐中一些地方和領域仍存在市場準入壁壘、不正當競爭行為等問題。要進一步完善公平競爭審查機制,消除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推動市場準入更加公開透明。無論國企民企、內資外資、大中小微企業,都應在法律面前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特別是在市場準入、資源配置、政策扶持監督方面,要做到一視同仁,破除隱性壁壘,真正形成“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市場環境。這不僅能夠提升經營主體的信心,還有助于吸引更多國內外投資者,持續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和競爭力。
三是要提升產業安全韌性,加強產業營商環境建設。當前,貿易保護主義與“逆全球化”思潮抬頭,關鍵產業斷鏈脫鉤風險增大。防范化解重大經濟安全風險,亟需優化產業規制政策,加強產業營商環境建設。一方面,要推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為此,應重視產業鏈圖譜繪制,強化產業鏈上下游聯動,重視關鍵核心技術自主開發能力建設,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要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和固鏈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展,打造多元化、強彈性、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持續做強做優做大產業鏈。另一方面,要嚴格管控產業安全風險。為此,需要建立產業安全預警機制,梳理產業安全風險清單,開展風險評估和監測,推動產業安全風險管控體系建設,提升產業安全韌性。
四是要擴大高水平開放,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這是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任務,也是吸引外資、融入全球價值鏈的核心舉措。一方面,要進一步降低外資準入門檻,優化外資政策環境。近年來,我國通過不斷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為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但在一些領域仍存在隱性壁壘。要進一步深化市場準入改革,推動更多領域向外資開放。同時,要完善外資企業服務體系,加強政策宣傳和解讀,幫助外資企業充分了解并利用我國的開放政策,增強他們在華投資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完善外資權益保護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過程中,最關注的是其合法權益能否得到有效保護。因此,要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規范外商投資管理,保障內外資平等參與市場競爭。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營商環境、數字政府、數字經濟、低空經濟、民營經濟、產業發展、數字企業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