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和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營商環境優化已成為各地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抓手。然而,傳統的“政策紅利”模式已逐漸顯現出局限性,單一的政策優惠難以形成持久競爭力。特別是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背景下,地方不能再依賴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傳統手段進行競爭,而是需要通過系統性優化營商環境,釋放產業發展新動能。在此背景下,如何從“政策紅利”轉向“產業紅利”,成為地方經濟破局的關鍵。


一、營商環境優化如何催生產業紅利


從“政策紅利”到“產業紅利”轉變,是營商環境優化進程中的重大機遇與深刻變革。通過完善產業生態、強化創新驅動、提升市場活力等舉措,實現這一轉變,將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在全球產業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開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完善產業生態
圖片

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在營商環境優越的地區,不僅有芯片制造、電子元器件生產等核心企業,還吸引了模具制造、物流配送、產品檢測等配套企業。這種產業集聚效應,不僅降低了企業的采購成本、物流成本,還促進了企業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創新,形成了強大的產業協同發展動力,催生了顯著的產業紅利。

強化創新驅動
圖片

優化營商環境為創新驅動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通過知識產權保護、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和產學研合作,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嚴格的執法力度讓企業敢于投入研發,不必擔心創新成果被侵權??萍冀鹑诜掌脚_則為創新型企業提供了資金支持,解決了企業創新過程中的資金瓶頸。產學研合作機制促使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緊密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例如,某生物醫藥園區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吸引高校和科研機構設立研發中心,推動創新藥物研發,帶來豐厚的產業紅利。

提升市場活力
圖片

營商環境的優化還體現在市場活力的提升上。政府簡化行政審批流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競爭。便捷的行政審批服務使得企業能夠快速完成注冊登記、項目審批等手續,縮短了項目落地周期。較低的市場準入門檻吸引了更多中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激發了市場的創新活力與創造力。在一些新興消費領域,如共享經濟、直播電商等,寬松的營商環境催生了大量創新創業企業,這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市場空間,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新的產業紅利增長點。

二、地方實踐:深圳、杭州


深圳
圖片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一直以來都是營商環境優化的先行者。政策制定始終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精準對接企業發展痛點,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成功實現了從“政策紅利”到“產業紅利”的轉變,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高地。


1.系統性營商環境優化


多維度系統優化,累計迭代推出1500余條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措施。推行“秒批”“秒報”“秒報秒批一體化”等創新舉措,縮短企業開辦時間。率先在全國出臺《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每年投入大量財政資金用于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打造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


2.產業集群與協同創新


通過產業園區建設和產業聯盟,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形成協同創新效應。規劃建設了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南山科技園、龍崗寶龍科技城等多個專業化園區,吸引相關企業集聚,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建立5G產業聯盟、人工智能產業聯盟等,促進企業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設立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重大創新平臺,為企業提供前沿技術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3.人才與金融支持


在人才引進與金融服務方面持續發力。除了“孔雀計劃”“鵬城英才計劃”外,深圳還實施了“深夢揚帆”“深夢啟航”計劃,出臺了系列人才安居政策,建設人才公寓,解決人才住房問題。擁有全國最活躍的資本市場,通過設立政府引導基金、風險補償基金等,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創新試點“園區貸”,10個園區授信余額已超110億元。創新推出研發貸、并購貸等信貸產品,2024年末全市科技貸款余額達9873億元。


成效:深圳的營商環境優化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推動了產業升級,還提升了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深圳目前已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重要基地,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醫藥產業鏈,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大疆創新消費級無人機全球市場占據超過70%的份額,成為行業標桿。深圳的產業紅利不僅推動了本地經濟發展,還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周邊城市形成了緊密的產業協同關系。


杭州
圖片

杭州作為中國數字經濟的標桿城市,出臺了《杭州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關于高標準建設“中國數谷”促進數據要素流通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在技術攻關、項目用地、人才引進等方面專項支持。近年來涌現出以“六小龍”為代表的新興科技企業集群(如深度求索、宇樹科技、游戲科學、云深處科技、強腦科技和群核科技等),這些公司均在杭州創辦,具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影響力,成為地方產業升級的典型范例。


1.政務服務創新


推出“親清在線”數字平臺,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惠企政策可以精準匹配與推送,實現政策兌現“免申即享”“一鍵直達”,平臺累計兌付政策資金總額突破1000億元。上線全國首個區塊鏈電子印章應用平臺,政務服務用印信息都將同步上鏈并實現安全流轉,企業可在線快速驗證公章真實性,全面提升杭州的數字化水平,完成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的升級。杭州“城市大腦”系統,整合交通、醫療、城管等數據,實現實時調度,通過多領域協同創新,重塑了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顯著提升了服務效率、精準度和公眾體驗。


2.強化產業鏈協同


通過產業鏈招商和集群建設,推動產業協同。如,杭州未來科技城通過阿里巴巴提供云計算底座、之江實驗室輸出AI算法、宇樹科技貢獻硬件能力等方式,協同支撐初創企業的技術開發。政府搭建“杭企通”平臺,組織“云對接”“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活動”“創新創業大賽”等線下活動,形成大企業與中小微企業供需對接橋梁,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配套。另外,大企業發布的采購需求,本地眾多中小企業參與競標,形成緊密產業協作網絡。同時,政府以數字創新為牽引,通過場景化應用賦能本土企業技術迭代與生態聚合,構建起“政府搭臺—企業共創—產業共生”的數字化創新集群,驅動區域產業生態躍遷。


3.人才生態構建


將人才政策與產業需求深度綁定,利用市場化機制放大政府效能,形成“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良性循環。通過“杭漂計劃”等系列人才政策,面向全球招攬數字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和生活配套服務。鼓勵高校與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共建數字技能人才生態圈,如杭州高新區(濱江)產業人才學院,通過“產業人才生產線”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精準對接。舉辦“創客天下·杭向未來”大賽、云棲大會等,吸引國際團隊落地。集聚之江實驗室、湖畔實驗室、阿里達摩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形成“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鏈條,吸納全球眾多頂尖數字經濟人才。


4.法治環境優化


杭州通過立法賦能,為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夯實法治保障。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的《杭州市數字貿易促進條例》,作為全國首部數字貿易領域地方性法規,為數字貿易領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和應用“立規矩”。出臺《杭州市數據流通交易促進條例》,從數據權益、數據開放與授權、數據要素市場培育、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規定。加強對數據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打擊力度,通過行政、司法等多種手段維護企業權益此外,設立全國首家互聯網法院,也是全國首家集中審理涉網案件的試點法院,率先在技術應用、機制創新、規則創設等方面形成互聯網司法樣本。例如,首創異步審理模式、電子證據司法區塊鏈等,為全球司法服務轉型升級提供經驗。


成效:2024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6305億元,增長7.1%,高于GDP增速2.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28.8%,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六小龍”企業估值總和超萬億,成為全球數字經濟創新的重要力量。

三、地方政府的行動建議


通過深圳、杭州的案例可以看出,從“政策紅利”到“產業紅利”的轉變不僅是政策的調整,更是營商環境優化的系統性變革。地方政府需從企業需求出發,精準對接產業發展痛點進行政策制定,加強優化營商環境的系統性建設。例如,針對新興產業的高研發投入需求,政府可設立專項引導基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針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需求,提供技術改造補貼與人才培訓支持等等。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發力:

1.
政務服務優化
圖片

痛點:行政審批流程復雜、效率低,企業辦事成本高。


對策:推行“一網通辦”“一窗受理”等政務服務改革,簡化審批流程,提升服務效率。例如,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企業開辦“零跑腿”、項目審批“秒批秒辦”。


支持工具: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和流程再造,能夠顯著提升企業辦事體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
產業鏈生態優化
圖片

痛點: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不足,企業運營成本高。


對策:通過精準招商,補齊產業鏈短板,打造產業集群。例如,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引入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配套企業,形成完整產業鏈。


支持工具:科學的產業鏈分析報告和精準的招商策略,能夠幫助地方政府明確產業定位,優化資源配置。


3.
技術創新支持
圖片

痛點: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技術轉化效率低。


對策: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提供研發補貼和技術支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例如,設立產業創新基金,支持關鍵技術攻關。


支持工具:基于數據驅動的技術創新政策設計,能夠有效提升政策的精準性和落地效果。


4.
人才供給保障
圖片

痛點:高端人才短缺,人才流失嚴重。


對策:完善人才引進政策,提供住房、教育、醫療等配套服務,打造宜居宜業環境。例如,建設人才公寓,提供子女入學便利。


支持工具:通過深入的人才需求調研和政策對標,制定符合地方實際的人才引進和保留機制。


5.
法治環境提升
圖片

痛點:知識產權保護不足,合同執行效率低。


對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高司法效率,降低企業維權成本。例如,設立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縮短糾紛處理時間。


支持工具:法治環境評估和改進建議,能夠幫助地方政府構建公平透明的法治環境。


6.
數字化賦能
圖片

痛點: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


對策:推動“數字政府”建設,提供數字化轉型支持。例如,搭建產業大數據平臺,幫助企業優化供應鏈管理。


支持工具:數字化轉型規劃和實施路徑設計,能夠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清晰的行動指南。

四、擁抱產業紅利的新時代


綜上所述,地方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已從“政策洼地”轉向“產業生態優勢”。通過優化營商環境釋放產業鏈協同效應、技術創新活力和人才集聚勢能,各地已經在行動。如上海、廣東等多地在最新的營商環境工作方案中提出了“一業一方案”“一業一清單”“一業一策”“一業一鏈”和“一業一體系”等系列創新舉措,??趪腋咝聟^發布了生物醫藥產業營商環境指引等等。


在這一過程中,科學的政策設計、精準的產業規劃、深入的調研分析和持續系統地優化改進,將成為地方政府實現從“政策紅利”到“產業紅利”躍遷的關鍵助力。









 作者 謝海艷 國脈原道總經理、高級咨詢師
 來源 國脈原道,轉載請注明來源
凡本網注明“來源:國脈電子政務網” 、“來源:國脈原道”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國脈電子政務網(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議的單位及個人,在授權范圍內使用時應注明來源。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