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 商 環 境   “優” 無 止 境

  (高質量發展故事匯·第5期)

  本期主講人:國家發展改革委

  營商環境發展促進中心主任 吳小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優化營商環境,是黨中央在新時代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提振社會信心、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后勁的重要抓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再次提出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明確了方向。我們要深刻理解優化營商環境的重大意義,總結實踐經驗,明確重點任務,推動營商環境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深刻理解

  優化營商環境的重大意義

  營商環境是企業等經營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在現代經濟活動中,營商環境就像陽光、空氣、水和土壤,是讓經營主體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

  優化營商環境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之舉。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同時著眼解決企業經營發展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確保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優化營商環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要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改革全過程,健全完善符合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的涉企法律法規制度體系,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為各類經營主體提供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前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我們要以優化營商環境的確定性應對外部各種不確定性。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優化營商環境

  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我國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企業滿意度獲得感不斷提升,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公平的市場環境為經營主體提供廣闊空間。一是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建立“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當前實施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2年版)》比2018年首版清單事項縮減23%,一批妨礙經營主體公平準入的隱性壁壘得到清理破除。二是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出臺《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建立了一套涵蓋經營主體生命全周期、經營全鏈條的審查標準體系。三是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統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銀行放貸難。出臺多項措施推動普惠金融“量增、面擴、價降”。截至2024年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4.6%,覆蓋約1/3經營主體。

  持續的法治建設為經營主體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營商環境法規體系不斷完善?!秲灮癄I商環境條例》的施行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制度依據。外商投資法等一批涉及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民商事法律相繼制定或修訂,為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依據。二是依法行政貫穿監管執法全過程。各地區各部門建立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和行政裁量權基準兩項制度,運用多種手段全力打造“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營商環境。三是公正司法有力保護經營主體權益。以提高司法公開透明度促進審判質效提升,實施繁簡分流,全國基層法院80%以上的民事糾紛均通過調解、速裁、快審方式解決,結案周期顯著壓縮。四是知識產權保護更加有力有效。知識產權保護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完善,激發了創新創造活力。截至2024年底,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75.6萬件,成為世界上首個突破400萬件的國家。五是涉外法治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建設涉外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國際化法律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我國律師事務所持續加快“走出去”并覆蓋了35個國家和地區。

  包容的開放環境與全球企業共享發展機遇。一是持續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從2017年初的93項縮減到2024年的29項,2024年,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增至5.9萬家,同比增長9.9%。二是加快與國際通行規則對接。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主動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等規則,建立起與國際經貿投資規則相銜接的改革機制。三是持續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度。截至2025年2月,“單一窗口”功能拓展至25個大類和923項服務事項,通關效能和物流效率大幅提高。

  把握好四個關系

  持續推進一流營商環境建設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當前,我國營商環境建設取得巨大成績,但在實踐中,部分領域營商環境政策與經營主體感受間存在“溫差”。新時代新征程,要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要部署,把握好四個關系,更好聚焦經營主體訴求,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一是把握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突出主動作為。作為營商環境的主要提供者,政府要強化制度供給,優化涉企制度和法治保障,穩定企業預期、提振企業信心、保障企業合法權益。要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要著眼公平公正,加強重點領域法治建設,堅持依法行政,推動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要著眼政務誠信,解決政府失信、新官不理舊賬、拖欠企業賬款等重點難點問題。要進一步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立足實際,統籌抓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的落實。

  二是把握好政策供給與企業感知的關系,突出有感有得。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說了算。讓企業在全生命周期享受到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服務,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做好服務保障,關鍵在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企業辦事效率,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認真落實各項紓困政策,提高政策精準度,注重綜合施策,對企業一視同仁。要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牽引,強化數字賦能,推進關聯事項集成辦、政策服務免申辦等,建立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機制和常態化推進機制,加快構建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高效政務服務體系。要更加關注企業經營發展中的難題,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及時回應企業訴求。

  三是把握好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關系,突出系統聯動。在營商環境建設過程中,各地既對標國家總體部署,又結合自身特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營商環境建設模式。要聚焦整體提升,堅持全國一盤棋,明確規范指引,完善長效機制,緊扣經營主體關切,推出一批務實管用的改革舉措。要聚焦因地制宜,推動各地探索差異化營商環境建設路徑,打通改革落地見效的“最后一米”,鼓勵各地推出原創性改革舉措,形成百舸爭流的營商環境建設創新局面。

  四是把握好合理借鑒與中國特色的關系,突出交流互鑒。當前,我國著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健康方向發展,要順應新形勢,在營商環境建設中加強國際合作。一方面,要合理借鑒其他經濟體先進經驗做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動標準互認,促進規則對接;在產權保護、政府采購等領域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在擴大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另一方面,要營造良好氛圍,促進經驗交流,建立營商環境對話交流機制,講好營商環境“中國故事”。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營商環境、數字政府、數字經濟、低空經濟、民營經濟、產業發展、數字企業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